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陆上“航线”即将开通 京沪高铁青岛能沾多大光

2010年12月20日 15:04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后,最高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最快高铁速度将青岛与北京、上海的空间距离一下从5小时以上一下拉近到了4小时之内,时效直逼空运。

  有关专家认为,京沪高铁的开通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这将刺激省内铁路网络建设,加快山东城市圈与京沪城市圈对接。

  青岛到上海不超5小时

  青岛目前至北京的最快动车是青岛—北京南的D54线,888公里的全程共需要运行5小时32分;而青岛至上海目前只有一趟朝发夕至的动车组D75线,青沪之间1361公里的距离需要10小时以上才能到达。虽然青岛至京沪之间铁路时速已经比以前大幅提升,但对于每周都要往返京沪以及省内各城市多次跑项目的青岛某风险投资副总经理王淞来说,每次乘坐火车出行仍是“痛苦”选择和经历。

  就在本月3日,京沪高铁先导段试运行启动,经过山东和江苏时的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明年年底通车后京沪之间将只有4个小时车程,这一消息让经常在京沪青之间往来的王淞等岛城商务人士眼前一亮。据介绍,京沪高速铁路全长约1318公里,山东省范围内正线长约358公里,共设德州、济南、泰安、曲阜、枣庄5个车站,其中济南站为到发站,而济南高铁西客站是京沪高速铁路全线5个高速始发终到站之一,是未来济南的主要客运站。

  青岛市车务段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沪高铁将通过两条联络线与济南火车站连接,从而实现京沪高铁和胶济线的连通,这两条对接联络线将在2011年4月完工,预计正式开通后青岛至北京的时间将不超过3小时30分钟,至上海不超过5小时,与现在两条青岛至京沪的动车组相比,时间分别节省了近一半。

  济青间将建客运专线

  “从青岛乘车去坐京沪高铁,肯定在济南转车,但现在这一转车,就转出很多麻烦”,采访中,经常往返北京总部和青岛的中国人保青岛分公司副总申先生担心说,虽然青岛至北京缩短了1.5小时,但是济青之间仍然是现在最高时速200公里的动车,而且与京沪高铁位于济南西站的停靠站点也不相同,节省的一小时可能全部会耽误在转车上。

  记者了解到,作为青岛至济南之间主要的铁路动脉,现有的胶济铁路由于承担济青之间客运和货运,早已被业内喻为山东最堵铁路线。“每次为了让济青动车组先走,沿途的全部客货列车都要停车让路,铁路运输效率大大降低”,青岛市铁路局车务段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而由于路面原因,此前济青之间时速可达300公里以上的CRH2型只能跑250公里以下。

  据了解,为了对接京沪高铁,济青5年内还要修一条客运专线,将适合时速35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通行。“现在胶济线是双线,将来会是四线”,他说,新线建成后,济青之间一个小时即可直达。“济南西站将会是京沪高铁在山东省的枢纽站。”工作人员认为,济南西站距济南火车站只有四五分钟的车程,如果建成济青新线,这条线路再更换新车型,那么青岛经过济南西站就能连上京沪高铁,将来从青岛到北京由五个半小时缩短为两个半小时,青岛到上海由十个小时缩短为四个小时以内。

  旅游业将借力“高铁”

  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郭先登认为,随着南方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北起京津唐,南至浙江、福建,我国东南沿海将穿起10小时商务、旅游经济圈,而这其中的旅游和商务客源,将为青岛旅游、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在我参与京沪高铁和青岛城市发展研讨中,交通方面的专家预计京沪来青的人员将比现在增加10%—15%,而且随着青岛成为总部经济城市和国内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京沪沿线的客流都有可能通过这条铁路线来青。”郭先登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至北京、上海的旅游项目大多为航空运输,而旅游旺季两地至青岛的票价均超过千元。“我今年夏天跟团去了一趟上海世博会,将近3000元的花费里面据说60%都是飞机票价”,市民陈女士说。而港中旅青岛旅行社有关工作人员说,因为青岛至南方铁路客运时间太长,因此旅行社只能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目前青岛飞无锡、上海五城市报价在1300多元,这里面有一半是飞机票钱,如果是旅游旺季,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记者 张榕博 赵波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