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经济低迷下的圣诞消费季 美国人学会小心花钱(2)

2010年12月24日 10: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房价篇

  一天多开两小时的出租车司机艾里克:

  希望房价不要再掉了

  工作稳定而且有相当存款的华裔美国人中出现止赎房产的比例就相当低,记者观察到,已有相当多美国人开始学习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了。

  53岁的艾里克是华盛顿城里的老的哥,当记者问及他圣诞的打算时,他说自己还没想过呢,只求每天能平平安安地出车收车,忙碌了一年的他希望能在家里和亲友过个清闲的圣诞节;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新年愿望时,他首先希望明年的生意能好一些,其次希望房价不要再往下掉了。

  艾里克居住在弗吉尼亚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从华盛顿向南开车大约半个多小时车程,他所在社区房价的跌幅离次贷危机前平均在20%左右。艾里克家因为离华盛顿比较近,政府和国际机构雇员较多,居民的工作和收入相对更稳定,因而房价的跌幅在危机期间并不算大。“不过,我们邻居有人失业了,所以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邻居都担心房价还会进一步下挫”,艾里克对房价流露出了明显的担忧。而布鲁金斯研究员道格拉斯·埃利奥特(D ouglas Elliott)等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大量止赎房产入市的拖累,预计明年的美国楼市仍将维持弱势,房价跌幅估计在5%左右。

  “止赎”是指业主没钱还贷款,所抵押的房屋被债主收回,且无权再赎回。始于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业止赎风波目前依旧持续,近期又陆续暴露出多家银行和抵押贷款服务商在处理房屋止赎文件时手续草率,使普通贷款购房者利益受损的“止赎门”事件。一般而言,在美国如果房主连续90天左右还不上房贷,那么就会接到银行的催款通知,如果经过多次催告房主仍然还不上欠款的话,那么将进入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美国纽约等23个州需要法庭来批准房屋止赎,这也会拖慢堆积如山的房屋止赎进程。由于工作量浩繁,最近美国有媒体曝出一些州把退休的法官返聘回到法院办理止赎案件的新闻。

  在美国,这样的社区并非个例。美联储理事伊丽莎白·杜克11月说,美国房地产止赎危机到2012年底前都不会完全平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 IC)主席希拉·贝尔也认为房地产止赎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暂时还看不到完全解决的迹象。这些金融大员的表态其实也透露出另一层没有明说的信息,那就是全美国房价见底似乎要等到2012年之后了。

  为了多赚些钱维持家用和供孩子上学,艾里克现在每天比几年前要多开两个小时的出租车。“一方面,现在的出租车不好赚钱,好多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来干这一行了,两年前打车费就降了,可现在油钱和维修费都在涨,我每天只能多扫几小时的街才能确保赚到钱;另一方面,我也想多赚点钱以备万一。”

  由此可见居高不下的止赎房产会给普通民众生活造成很大的心理成本。除此以外,止赎房产业有很大的经济成本,毕竟止赎房产的价格要低于其他房屋价格,银行手里大量止赎房产成为庞大的“影子库存”,倘若未能出清,势必会影响其他房屋的销售价格,由于大量普通购房者都是“买涨不买跌”的风险规避型消费者,这又会造成许多改善型和投资型住房需求者不敢贸然入市,从而导致销售量萎缩,再加上次贷危机过后银行卡紧了信贷发放标准,这就给整个楼市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施加了压力。

  由于房地产业带动着建筑、装修、物流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就业,而且美国当前每五个建筑工人中就有一个失业,已经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痼疾;为了挽救陷于僵局的美国房地产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7月份签署法案,将首次购房者税收优惠政策延期至今年9月底。在该项政策截止后的10月份,美国旧房销售量又下降。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新房每套成交中间价为19.49万美元,环比大跌13.9%,显示出市场信心不足的局面。

  近日,美国知名地产企业荣富地产(Long& Foster)的资深经纪人高嘉樑和记者谈到的一个现象倒也颇具启示性,他所代理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华裔美国人,即便身处太平洋彼岸,中国人依旧保留了未雨绸缪的习惯,工作稳定而且有相当存款的华裔美国人中出现止赎房产的比例就相当低。记者观察到,已有相当多美国人开始学习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了。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