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奢侈品消费中国再拿第一 大牌在中国走"革命之路"(2)

2010年12月27日 02:5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虽然有49%的受访者称无力购买奢侈品,但是将来打算购买。晨报记者 殷楠/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不得不调整战略

  “中国年轻人更了解品牌”

  中国年轻消费者自成一格的奢侈品消费观正冲击着传统的奢侈品行业。

  意国时尚董事长、北京大学奢侈品管理项目总监严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北京为例,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来自北京周边东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消费者,在这些地区,奢侈品的产品线往往不齐全,而财富新贵却越来越多;受传统送礼文化影响,来京找关系、找朋友,临时购买作为礼品的人群;集中在北京的文体明星、演艺人士;“富二代”和那些在信息开放时代,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的年轻人们。这其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有钱人和明星,数量最为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维系着奢侈品牌的未来。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更加年轻。”计划落户于北京金融街西单广场的法国百年高端百货业品牌“老佛爷”集团董事长Philippe Houzé表示。

  这正是奢侈品牌对于中国消费群体的基本判断。有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而欧美地区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无论是中国“新出道”的富人还是有着显赫背景的“富二代”以及正在打拼的白领阶层,拥有几件奢侈品对他们而言看似都不太遥远。毕马威中国对15个城市进行调研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虽然有49%的受访者称他们无力购买奢侈品,但是将来打算购买。

  但是,与裹在一身名牌里,将奢侈品作为身份象征的“前辈”不同,他们更理性,也更任性。“就我观察,中国的年轻人比外国年轻人更了解品牌。”严骏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年轻人比欧美人对时尚、色彩、风格的接受尺度更大,整体年轻人的奢侈消费意识在迅速成熟。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全世界对奢侈品牌的品牌忠诚度最低的消费群体,他们喜欢好的东西,但并非只迷恋某一品牌。对于这一点,奢侈品牌们心知肚明,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品牌故事”、“品牌精神”就打动中国年轻的消费者。在中国,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

  ●延伸到大众市场

  “谁说奢侈品就不搞促销”

  “谁说奢侈品就不搞促销。”在媒体工作的牛小姐年薪不超过8万元,但仍旧踩着Céline的高跟鞋。她说自己是可以为了省钱买一个Chanel 2.55,每天追公交的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每年买一两样奢侈品牌的鞋、或者包,这种东西身上只要有一样感觉就不同了。”而近年来,大牌们在中国的入乡随俗,让她的奢侈品欲最大化地实现了。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全球的奢侈品牌都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延伸到大众市场。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众多大牌把中国市场作为救命稻草,当年,在中国市场的换季打折也来势汹汹。新光天地举行奢侈品特卖会,最低1折起,周边写字楼的白领们为了在第一时间抢到货,连午饭也牺牲了。

  在中国市场,为应对更多平民化的奢侈品拥趸们的需求,不少老牌奢侈品还推出副线品牌。Armani推出了售价较为亲民的副线品牌A/X。奢侈品牌还尝试为中国消费者度身打造产品。爱马仕在上海开了一家“上下”品牌店,只在中国销售。这一举措在奢侈品行业可谓前所未见。

  机场免税区正得到大牌们的重视。在LV零售战略中专门有一条规定是不在机场开店,但有消息人士称,首都机场正与LV谈判,欲将其引至T3免税区开店。

  奢侈品牌的曲意逢迎是否会影响大牌们的高贵形象?对此,商家大多不愿多谈,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不赚钱的奢侈品牌几乎没有。一个LV店,月流水在300万元人民币左右是再保守不过的。”高盛发表的亚太区消费数据显示,今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