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缺乏资金经验少 大学生创业成败几何?

2010年12月28日 14:04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2005年的方兴未艾,到2008年的高调提倡,直至现在步入常态,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一个老话题。自2005年至今,共有452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接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资助,立项成立公司,并享受政府、高校提供的多项政策扶持。这452家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的创业项目年产值已过千万,有的项目早已失败退出,更多的创业者则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可能

  和许多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相比,陈凯的经历颇为不同。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县城的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了创业生涯。当时担任班长的陈凯成绩优异,但是因为父亲下岗,家境颇为困顿,这让他萌生了一定要多赚钱的念头。陈凯起初的创业,也就是从杭州的批发市场进一些玩具,运回小县城摆地摊倒卖。蚊香、衬衫、年画,这些倒卖商品的经历填满了他的初、高中时代。

  考入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后,在安心学习消停了一阵后,陈凯依然耐不住性子又开始了创业,他先是在学校社团借活动之名赚些小钱。之后又借钱入股一家教网站,推销家教,甚至休学一年全身心创业。经营家教网站时,他又看上了家具市场。几经变化,临近毕业时,他正准备开一家家具设计公司,专营个性化家具定制。

  相熟的人评价陈凯天生就是一个商人。

  李永东是同济大学博士二年级的在读生。博士入学之前,他已在某家国企工作了七年。 “在原来的公司发展空间有限,而且许多好的想法由于不一定符合公司的主营业务而没法尝试实现。 ”他说,选择来继续读博士是想通过高校的平台,得到更多的机会,以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读博不久,李永东在朋友的介绍下发现了一个自己专业范围内、极具可操作性的项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实验和风险评估后,他筹备正式创业。

  陈凯、李永东都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是一家名叫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简称创业基金会)的公益组织,该基金会与同济大学合办的分基金会,给予每位经过评审的创业者10万到30万元不等的创业“第一桶金”,如果创业顺利,这笔资金将在两年后原价退出,若创业失败,则折价或清算退出。

  创业基金的目的只是送一程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2006年正式成立,其最初设立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小企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很难得到社会上的资金支持,而大学生创业却可能是培养大学创新型人才的不错方式,同时又有助于高校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自基金会成立以来,上海市政府已累计出资5亿元。目前,科技创业基金会是全国首家也是上海最大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

  “对于大学生企业,政府的任务就是扶上马,送一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服务。 ”创业基金会教育研究部总监李俊表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的“大学生”概念比较宽泛,分为雏鹰计划和雄鹰计划,雄鹰计划中毕业5年内的本科生,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都可申请,其中也包括在职MBA。基金成立5年来所投资的452家企业,主申请人中本科生为38%,研究生则为45%,另有博士10%和专科生7%,而硕士和博士申请者,不少还是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

  凡是申请到同济大学科技创业基金的创业者都会入驻位于同济科技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园。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提供了远低于市场价的办公空间和免费的办公设备,同时也包括工商注册、创业培训、财务代理、人员招聘、法律事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济大学产业办主任助理兼园区办主任段存广表示。

  政府和高校的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到底能有多大帮助,创业基金获得者之一的董和刚却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三年的创业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点,“创业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所选择的创业项目和市场,如果项目选择失败,即使对大学生创业有再多的政策扶持,创业也不可能成功。 ”目前仍在同济大学生科技园内办公的董和刚,正准备将公司迁往漕河泾。 “我最大的客户落户在那里,工业区还有不少大企业,不像科技园里,都是小企业,漕河泾的商业合作机会更多些。 ”董和刚说。

  市场定位是成败第一关

  大学生创业,从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到打开校门直面社会,如何把握市场是最难闯过也是必须先闯过的关卡。创业基金会的李俊之前曾作为评审,审核大学生创业项目,其中有一个做别墅地暖的项目。听完项目介绍,李俊问那位大学生,“你住过别墅吗? ”回答说“没有。 ”“你有朋友住过别墅吗? ”回答也是“没有。 ”“对于住别墅的人,你并不了解,对这个市场没有认识,你凭什么创业成功?况且做别墅地暖的并非只有你一家。”李俊说,这是大学生创业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只知道自己的产品好、技术好,却没有市场的概念,而这样的问题不只发生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身上。

  2004年在复旦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之前,刘军曾有十年的职业经理人工作经验,他现在是上海优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军最初的创业方向是社区户外媒体。2006年4月刘军和伙伴们创立了第一家公司,专门经营户外媒体。但没想到的是,事情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顺利,“第一家公司经营了3年多,到去年就完全搁置下来了。 ”

  不过,刘军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总结了经验后,他开始将目光投向电子商务方面,成立一家新的企业,专营“天鲜配”家庭直供平台。开始,他们配送豆浆,最鼎盛的时候发展了2000多家用户。但由于豆浆配送的利润额实在不高,“天鲜配”无法依靠单一的产品获得盈利。他很快又将目光转向了蔬菜配送。刘军告诉记者,“目前‘天鲜配’正在服务的用户达上千家,公司状态相对稳定。 ”刘军还说,选择企业发展的方向关键是要依靠市场调查结果理性分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切忌盲目地追随所谓的热点。

  创业教育,亟待补课

  市场定位是大学生创业的外在瓶颈,创业团队的同质化则是内部问题。创业基金会教育研究部总监李俊说,“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往往几个都是技术人员,缺少财务、市场人才,有的创业团队是来自相同学校、相同专业,甚至一个寝室的。从现在成功的企业家来看,没有定式,关键是能通过团队互补,比如纯粹做技术的,能找到市场营销的人才帮助。 ”

  因为年轻,大学生创业者往往敢想敢干,冲劲十足,但明显的短板则是社会经验不足。为了弥补创业经验的缺陷,位于杨浦区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专门开辟了“创业苗圃”。上海光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实训基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公司负责人、复旦大学毕业生白光说,将创业孵化前移,进行“预孵化”,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超低风险的“创业苗圃”,是实训基地的一大创新。白光感叹,他的团队在创业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情况的估计不足。而基地的“创业苗圃”就很好地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学生创业不摔跤不犯错是不可能的。谁把错误都犯完了还活着,谁就能创业成功。”实训基地创业示范园综合服务部业务经理吴旭晨这样说。而创业苗圃就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试炼场”,就算失败了,承受的风险也几乎为零。

  创业教育并不是靠几场创业者的讲座这么简单,还有许多可以做的,李俊说,在创业教育中要鼓励创业精神,形成一个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他也强调,创业教育并不是鼓励大学生一定要自己开公司,创业毕竟是小众市场,其实大学生在就业中也会遭遇许多和创业极其类似的机会。 (林莉莎 王煜 庄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