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稀土发起话语权“圣战”

2010年12月29日 14:23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接下来又是一场硬仗。”尽管昨天商务部公示的明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名单上,郭椿林所在的民营稀土厂商榜上无名,身在市场部的他早已想好了对策,“结果并不意外,公司产量没有达标,前期申报出口资质就失败了,所以今年还是走去年的老路,从中间贸易商那里拼抢配额。”说到“拼抢”,包含着众多中小型生产商的无奈。记者注意到,拿到明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的两家进出口公司虽然只占14446吨总配额中的6.4%,由于每吨单价水涨船高,用来购买一小部分配额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万元,甚至几乎覆盖了小厂商的全部出口利润。

  配额纷争

  昨日公布的两家进出口公司已是近几年的“老面孔”——“国字头”的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江苏公司、广东广晟有色金属进出口有限公司,分别拿到493吨和431吨配额数。 “流通商成了生产企业的上游,近几年漫天叫价竟然飙涨了100倍。 ”郭椿林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目前稀土出口配额指标市场的“指导价”叫到了12万-17万元/吨。 “实际买卖价格根本不止,还要加上一大笔‘公关’费用,每吨在18万-20万元之间。 ”也就是说,上述两家贸易商光靠买卖配额就能坐享几千万收入。

  事实上,肯出天价却千金难觅。由于国家对稀土出口配额的管理趋紧,除了贸易公司外,拿到配额的实体厂商大多还不够内部消化。记者了解到,尽管事先有商务部高层出面澄清,明年首批出口配额还是较同期缩减了10%。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记者分析,全年配额情况还不容易判断,但继续“收紧”是大概率事件。

  经过了04年至09年出口配额年递减额不超过10%的温和幅度,去年我国稀土监管政策骤然加紧。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中国2010年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总数仅为30258吨,相比2009年减少了近40%。昨天公布的榜单上,企业最高配额也不过954吨。

  不过,也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劳苦功高”的生产商与“坐收渔利”的贸易商之间旷日持久的价格博弈有望在明、后年偃旗息鼓,未来出口资质将只对实体厂商开放。

  狙击“白菜价”

  “但在这种分工体系下,生产企业也去搞流通,究竟是否有利于国际定价,还不好说。 ”有资深人士对生产企业的议价技巧表示忧虑。而这恐怕就会违背逐年收紧配额“袋子”的初衷。

  据记者了解,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中国虽曾以占全球30%左右的储量,一度“敞开大门”供应了国际95%以上的市场需求,却一直难以摆脱“贱卖”命运。中国稀土学会统计显示,04年与89年相比,稀土企业数量增4倍,精矿产量增2倍,单一稀土氧化物产量增160倍,单一稀土金属产量增120倍,钕铁硼产量增141倍;而销售收入只增加了16倍,利税仅增10倍,出口创汇增加约3倍多。

  近几年中国坚持以“量减价升”组合策略 “狙击”国际市场上的 “白菜价”,措施包括冻结新开采许可证、限制开采总量等,而流通环节最大力度的就是控制出口配额。

  如此重拳,已收实效。生意社数据显示,12月28日,国产氧化钕报价达到25万-26万元/吨,氧化镨达到23万-23.5万元/吨。而1月6日氧化钕价格仅为12.2万元-12万元/吨,年内涨幅超过100%;氧化镨此前统计为11.7万元/吨到12.5万元/吨,年内涨幅也有88%。

  不过,中国科学院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认为,限制出口并不能提高中国稀土产业竞争力。“应该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制度,把征收的部分税收用以补贴稀土企业的研发。 ”他建议,对附加值较低的原始矿产和初级产品,可以征收惩罚性资源税和出口关税。

  抱团“中稀协”

  除了商务部明年可能将出口配额限制进行到底,明年稀土市场政策面的另一看点是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即将诞生。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原副巡视员王彩凤公开表示,中国稀土工业协会将于明年“五一”前后挂牌成立,在规范行业发展、稀土产品定价等方面将起到对内整合、对外谈判的作用。

  刚刚退休的王彩凤被市场认为将是“中稀协”理事会的首选。其工信部履历可以显示出“中稀协”国家一级协会、且归口工信部主管的身份。而包钢与五矿很可能轮流担任协会理事长单位。有消息称,“中稀协”将由至少93家企业组成,比同属有色金属的铜、铝、铅、锌等元素的行业协会高一级。

  抱团可以合力,也容易产生协调问题。稀土管理涉及多部委多头管理,各部委“撞车”现象能否被行业协会的合力消解,仍是未知数。毕竟,稀土只是稀有金属分支下的小行业,要成立一个凌驾于各部委之上的稀土管理机构或机制不太可能。此外,由于“中稀协”仍属于民间组织,在行政不便过多干预市场的背景下,是否能够左右未来决策走向与抱团发挥定价话语权,目前看来恐怕还只是一种憧憬。(劳佳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