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外资投行仍看好明年中国经济 政策不会过度紧缩

2010年12月30日 07: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息对经济增长动力实际影响不大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依然是政策重点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自10月中旬首次加息以来的第二次行动,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上调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81%。此举意在抑制两年多以来快速上升的通胀率。尽管短期内金融管理部门一直通过采用数量型工具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聚焦流动性和信贷管理,但由于通胀数据处于高位、经济增长在明年年初面临过热风险,此次加息基本符合此前外资投行预期。接受采访的多位外资投行专家表示,此举意在管理通胀预期并防止经济过热,预计未来央行可能会有更多加息行动。

  明年政策不会过度紧缩

  尽管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外资投行专家仍看好明年中国经济前景。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黔继续保持其对中国2011年GDP增速9.0%的预测。她说,此次加息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实际影响可能很小。在2011年的通胀目标从今年的3%上调为4%之后,最新信息显示,政府很可能将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新增贷款目标定在接近于此前市场预期的上限。她说:“总体上,这样的政策变化强化了我们的观点,即中国政府仍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政策重点,不会紧缩过度。”

  表明政府抑制通胀决心

  此次加息是中央在12月3日宣布将货币政策姿态从原来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之后的第一次。分析家认为,11月份的银行新增贷款及高于预期的贸易顺差数据向流动性已经过剩的经济中注入更多资金。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CPI同比增幅达到5.1%,创28个月新高。同时,11月份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1533亿美元,贸易顺差在6个月中第五次超过200亿美元,表明国际贸易已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

  正因为如此,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央行再次加息表明了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每年年初各家商业银行都会根据央行的基准利率调整其中长期贷款利率。因此,(央行)现在加息将比在1月份加息起到更大的紧缩效果。”王庆认为,在美国宣布延长布什政府减税期限之后,也有助于消除强于预期的美国经济前景对潜在的外需疲弱的担忧,并使中国政府更早、更激进地采取紧缩行动。

  通胀总体呈环比下行走势

  王黔表示,央行选择在2011年新年之前加息意味着其迫切希望抑制通胀预期,这是一个为抑制明年1月份信贷激增的先发制人的行动。从这个角度考虑,她认为短期内央行可能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强对冲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次央行决定上调基准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各25个基点,看起来是对称加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王庆认为,此次央行对其他期限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均大于25个基点,在30个至35个基点之间。

  对于未来的通胀前景,高盛最新研究报告认为,2011年中国通胀总体上可能呈环比下行走势,但受恶劣天气和财政支出剧增影响,短期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野村证券则预计,2011年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升6.0%。在投入成本提高、过剩流动性和制造业过剩产能减少等因素的推动下,CPI同比增幅将升至4.5%,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将稳步上升。王黔预计2011年CPI同比增幅升至4.3%,略高于政府4%的政策目标。

  王黔认为,决策者将继续多管齐下,可能通过收紧对资本流入的控制、上调RRR和对冲、收紧信贷供应(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等继续关注管理过剩流动性。“特别是,未来几个月这些政策行动将是前置式的,因通胀数据处于高位且明年年初经济增长面临过热风险。”她说。

  王庆则预计,中国政府可能不会为2011年制定一个具体的贷款目标,其在管理货币总量时会更加灵活。他还预计2011年M2增长目标约为15%。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彭程则预计,明年央行的加息幅度总计100个基点。

  野村证券亚洲(日本除外)经济研究副主管木下智夫也认为央行很可能会不对称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将上调更多,从而收窄目前较大的银行存贷息差。(袁蓉君)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