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评论:防御通胀政策发力 下一步信贷资金投哪里

2010年12月30日 10:18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25日,2010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央行悄然启动了年内第二次加息。这是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过渡到“稳健”之后第一个实质性的动作。

  回顾这一年来的货币政策,调整之频繁,针对性及灵活性之强,已经给经济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紧房贷,八五折已成红线

  房贷,是2009年最活跃的信贷品种,而到了2010年则发生了很大变化。2月份,中国银行率先取消房贷利率七折优惠,其他银行随后跟进,房贷七折逐渐淡出了历史。

  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意外地迎来火爆。为遏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4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国十条,细化“认房又认贷”,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地区暂停三套房贷款等政策,精准打击投机购房者。省工行雨花支行沈经理告诉记者,4月宏观调控逐步趋紧后,市场成交量略有下降,银行基本上也没什么单子。

  对于房贷,商业银行今年普遍是不求规模新增,只要保证现有规模不缩减就行。一方面是计划中的新增规模原本就有限,另一方面受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影响,房贷的盘子也变小了,房贷速度自然更慢。“每天都有额度计划安排,有时候三四天也拿不到一笔额度。”沈经理说。

  货币政策“紧”楼市,是为了防止吹大资产泡沫,同时将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一减一增的两组数据印证了这一变化。1-11月,全省个人按揭贷款新增1484.77亿元,同比少增208.1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507.37亿元,同比少增81.27亿元。从年初以来的变化趋势看,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共投放349.18亿元;4月份以后增长放缓,4-11月仅新增158.19亿元。与此同时,全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在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占比同比提高5.89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出企业贷款增速17.2个百分点。

  防通胀,央行收缩流动性

  对于物价上涨,10月、11月让人记忆犹新。市场上难觅单价一元以下的蔬菜,就连白菜、大萝卜这种大路菜都纷纷涨价。百姓餐桌上的涨价刺痛着人们的神经。央行四季度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创11年来最低。

  数据显示,11月CPI上涨5.1%,已经连续10个月负利率,二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2.75%,二者相差2.35%,负利率状态进一步扩大。央行报告显示,投资取代储蓄成为居民的首要选择。

  物价的上涨直接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负利率可能扭曲居民的投资行为,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上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胀预期。央行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企业家信心指数高位回落,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达到年内最低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得不收紧。全年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意在收缩流动性,防通胀。

  下一步,信贷资金投哪里

  在当前宏观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收紧有其合理性。但对中小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日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货币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及融资成本。

  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资金1.8万亿元。根据信贷计划,银行仍然有数万亿元资金可以放贷。这些信贷资金将流向哪里?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黄晋告诉记者,首先会保证在建项目资金,但对于新开工项目,贷款可能会有点难度。而中小企业方面,将单列信贷计划。总体而言,今年中小企业融资利率较低,中小企业对银行的回报没有从利率上体现出来,明年不仅要从利率上表现出来,还要注重综合收益。

  民生银行无锡支行副总经理周斌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告诉记者,通过这两年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中小企业的回报率很高,有的甚至能够达到50%左右,明年资金将首先倾向于能够为银行带来更多综合收益的项目。

  收紧的反面是宽松。从打压大宗商品泡沫、资产泡沫,防止通胀预期讲,货币政策的确在收紧;而从实体经济看则是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导挤压出来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更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本报记者 赵伟莉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