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儿童零食市场持续升温 企业如何抓住新风口?

儿童零食市场持续升温 企业如何抓住新风口?

2021年11月30日 09:52 来源:扬子晚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儿童零食市场持续升温

  当零食也有了“健康理念”,企业如何抓住新风口?

  王灿

  近日,儿童零食品牌哆猫猫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这已经是今年它完成的第三轮融资。除此之外,蔬格乐、满分牛牛等品牌也在过去几个月内获得资本青睐。零食巨头良品铺子和三只松鼠、传统食品巨头双汇等也加紧布局儿童零食赛道。儿童零食这个细分市场持续升温,成为休闲零食赛道新的发力点。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上,都有哪些儿童零食在售?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各家企业又能如何“破局”?扬子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实习生 詹雨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灿

  消费需求:

  儿童零食因添加剂少受家长欢迎

  李女士是一位90后新手妈妈,儿子不到两周岁,她告诉记者,“宝妈之间聊天会互相交流买过的零食品牌;有时看到其他小朋友吃,会上前去问问;路过母婴店也会去看看有没有适合小孩子吃的。但一般还是网购,因为优惠活动更多。”李女士对于挑选儿童零食有自己的心得,“在孩子月龄小的时候比较看重品牌,现在孩子大一点了,更看重成分,一般选择添加剂少甚至没有添加剂的。”另外,还有一些对食物有较高要求的特殊情况。曹同学的弟弟今年4岁,由于是早产儿,胃和肺没有发育完全,对于食物的要求比一般孩子更严格。曹同学表示,超市里比较难找到添加剂少的产品,因此通常由妈妈在网上买一些健康小蛋糕,或者去面包房买新鲜的面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孩子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家长,并不会特意购买儿童专用零食。范先生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据他介绍,一般会带着儿子去零食专卖店或者超市买零食,和成年人吃的零食差不多。

  线下探访:

  普通商超内儿童零食并不算多

  根据中国副食流通协会2020年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的定义,儿童零食是3-12岁儿童食用的各类零食产品,现在市面上的儿童零食都是啥样的?11月29日下午一点钟左右,记者来到南京龙湖河西天街的永辉超市,在这里,零食分区占据了超市总面积的半壁江山,当记者询问到“有无专门给孩子吃的零食”这一问题时,超市工作人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仔细看过每一种类的货架,有少量标榜“0糖0卡”的健康零食,但没有打出儿童适用的口号。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冷藏柜,在这里,奶酪棒占据了“奶酪/芝士”分区的很大一部分比重。这些奶酪棒的外包装印满了各式卡通图案,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有些产品直接命名为“儿童奶酪棒”,某款奶酪棒的包装上印有“专注儿童,营养研究”的字样,产品多打出了“补钙、减钠、添加膳食纤维”的卖点,适用人群为36个月以上的儿童及成人。

  下午一点半左右,记者来到位于金奥·缤润汇的来伊份。据观察,店内没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生产的零食,但是店员告诉记者,“我们家很多大人吃的零食小孩子也能吃”。

  线上调查:

  多家企业加入儿童零食赛道

  不过,在线上网络市场,又是另外一番场景。根据CBNData8月25日发布的《2021儿童零食消费洞察报告》,线上市场儿童零食的品牌数量以及在整体零食市场中的份额占比均持续提升。最近一年,儿童零食的消费额增速、消费人数增速均显著高于整体零食市场。儿童零食市场供给侧、消费侧均呈现繁荣景象。记者通过网购平台检索发现,零食巨头良品铺子、三只松鼠都拥有旗下儿童零食子品牌。销量领先的产品有山楂棒、磨牙饼干、奶贝等。老牌肉制品企业双汇也增加了对儿童零食的部署,推出“智趣多”儿童鳕鱼肠。

  除此以外,新锐儿童零食品牌哆猫猫也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其官方旗舰店在淘宝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上分别拥有20.4万和122万的订阅数。

  行业洞察:

  市场仍存在一些缺口

  根据浪潮新消费发布的《儿童零食千亿新赛道洞察报告》,目前我国0-14岁人口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比近18%。儿童零食市场蓬勃发展,华映资本甚至认为2023年市场规模会达到1500亿元。另外,近一年来儿童零食相关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5、6两月就有5个新品牌诞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的儿童零食市场也存在一些缺口。比如消费者渴望安全营养的儿童食品,对于很多儿童零食是否真正安全仍有犹疑;线下普通商超内儿童零食不算多,购买起来不算便捷等等。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企业,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一旦“拿捏”住了,“破局”就简单许多。

  在这个“蓝海”赛道内,各家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打法才能脱颖而出呢?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第一是产业链的完整度,第二是食品安全的保障,第三是品质的稳定性,第四是品牌的调性,第五是服务体系的完善,第六是客户粘性的持续维稳,第七是整个场景的持续创新。”因此,朱丹蓬认为,“就儿童零食行业未来发展来看,除了满足上述消费者端的需求,还需要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渠道端共同发力。从政策端来说,要有国家标准支撑;从资本端来说,可以促使更多新品牌加入;从产业端来说,要打造差异化优势;从渠道端来说,要保证产品有较丰厚的利润。”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