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2022年03月09日 06:31 来源:经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事关全局发展,不容半点闪失。必须加强战略谋划,确保供给安全,牢牢将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坚持节约优先

  初级产品是最基础的资源,只有坚持节约优先,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各方面物质消耗非常大,节约应该成为全民行动。能源消耗方面,目前还有不少技术进步空间以及节能水平提升空间。能源结构方面,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在内的行业在能源使用上也都有调整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红说,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意识。生产领域,进一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绿色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节电、节气行动。消费领域,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宋鑫委员认为,在生产方面,要把节能方案落到实处,提升节能技术,以节约要求梳理生产工艺,用环保技术改造高耗能生产工艺,实现生产领域低碳节能。在消费方面,各领域各行业都应倡导节俭生活方式,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入手,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以煤炭为例,要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对路消费和高效利用,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减少煤炭资源浪费,有效控制碳排放,提高煤炭开发利用效率。”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杜儿坪煤矿技能大师工作室主任、掘进一队副队长董林说。

  增强资源供给能力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从源头上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宝增表示。

  董林代表认为,当前,一些传统煤炭企业需要大规模引进新设备,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对此,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减税降费等政策给予支持,助力煤炭企业智能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提升煤炭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国情没有变,供应保障能力正经受国内资源基础薄弱、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等方面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永利表示,企业要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深度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建立健全自主可控的矿产资源供应链体系积极贡献力量。

  刘宝增代表说,应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积极发展页岩气、煤层气,多元开展国际油气合作;同时,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不断丰富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险工具。

  “技术革新正持续提升油气开发效果。我们公司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和科技管理制度,正稳步推进稠油转换开发方式等多个专项工程。”全国人大代表、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开发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阿达来提·艾再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悦仲林认为,能源领域要继续扎实提升能源供应的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生产供应及战略储备、应急能力,始终绷紧保障能源安全这根弦。

  “立足资源禀赋,加强能源供给多元化,对增强能源安全保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介绍,作为实施“西电东送”国家重大工程,部分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的白鹤滩水电站,截至3月5日已累计生产绿色电能215.3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672万吨。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个底线,才能为确保国家稳定大局奠定坚实基础。

  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基础仍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丰强说。

  宋丰强委员认为,要综合施策,加大对种粮大县、种粮大户的补贴扶持力度,鼓励多种粮、种好粮,调动种粮积极性,夯实农业稳产增产基础,确保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温涛建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提升种业、农业装备等方面水平。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要从生产、供应、储备、运输、加工、销售全链条增强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能力,兜牢确保粮食安全供应底线。”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志强建议,要加快粮食生产供应“卡脖子”技术研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机器人应用是发展现代化农业途径之一。

  “将畜牧、食品加工、冷链运输等机器人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业基础再造和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农业机器人应用标准化体系和工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农业机器人创新应用先行区。”刘永好委员说。

  本报记者 孟 飞 杨啸林 辛自强 于 浩 曾诗阳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