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中德加快探索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中德加快探索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技术

2022年04月03日 13:5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杜祥琬院士:应对气候变化应加强国际间科学合作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刘文文)2022年是中国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为推动中国与德国和欧洲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携手引领全球低碳发展进程,由中国新闻网主办,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外贸联合会协办的“东西问·中德气候对话”活动近日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发言时表示,建议中德加快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探索与合作。

  当天,杜祥琬指出,中国重视气候变化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能源转型,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但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有间歇性,保持社会工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的能源供应、电力供应就离不开储能。

  他继续说,德国现在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有1.2亿千瓦,占德国电力装机的二分之一,但发电量只有德国所需电量的四分之一,其根源就在于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间歇性。为此,中国提出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右上)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右下)。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他指出,氢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方式。目前氢能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制氢。氢是二次能源,要靠其他能源将其制取出来,应利用非化石能源发展绿氢。但当前较多的手段是煤制氢,要排放二氧化碳,这有违利用氢气的初衷。第二个如何用氢。用氢把不稳定的太阳能、风能存起来,从道理上讲可以走得通,但恐怕还缺乏实践。

  杜祥琬说,当前德国风能、太阳能发展强劲;中国风能、太阳能也都超过了3亿千瓦装机,但对中国电力供应实际贡献仍较小。如何把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好,产生稳定的、高质量的电力,这值得中德进行更多合作与交流。(完)

【编辑:周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