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空各有理 4月A股将进入震荡多发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多空各有理 4月A股将进入震荡多发期
2009年03月31日 11:20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内股市经过上周的上涨,开始高位缩量,进入震荡和相持的状态。亚太股市普遍出现深幅调整,A股获利盘和技术性卖盘大量涌出,导致周一两市出现调整。

  银行、券商等大盘股表现稳健,有色,煤炭,钢铁,石油,地产等近期强势品种多数位居跌幅前列。二季度降至,市场或将进入震荡多发期,在反弹中应该注意个股的安全边际。

  推动因素:宽松货币政策和政府大举投资

  证券市场流动性逐步改善是本轮行情产生的基础。去年9月以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已连续采取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并加大对企业信贷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权威人士日前预计,3月份新增信贷与1、2月份相比,呈现稳中有降的情况,总量仍然可能接近8000亿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则预测,3月份的M2同比增速为18.12%。但由于3月下旬的数据尚未统计完毕,因此,目前的数据都是推测。

  今年头两个月,新增贷款分别达到1.62万亿元和1.07万亿元。其中,票据所占比例为38.5%和45.5%。如剔除票据融资量,实际的新增贷款分别为9960亿元和5830亿元,与往年相比,信贷增速偏快但属正常。 在充沛流动性的支持下,市场充满投资机会,从经济自身的增长动力看,今年三大需求将继续回落,最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就是政府投资。在投资策略上应放弃08年极度保守的单边做空思路,着重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持续稳定增长的股票将成为稀缺品,并可能摆脱指数束缚而单独走牛。 

  回落动因:不良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下滑

  对四月行情而言,政策面和资金面仍是最实质的支持因素,经济方面应该有转机的苗头,但对于一季度分歧仍然存在,这会导致行情的震荡。而不良经济数据或资产供给增加是指数回落的动因。因此波段性仍然是今年行情的主要特征。

  东兴证券研究员认为,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可能负增长。从历史上看,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通常要2年以上,因此2009年经济走出低谷属于偏乐观判断。根据经验观察,当经济进入低谷期,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可能接近GDP增长率水平,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跌到10%以下通常意味着工业企业利润可能出现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A股上市公司利润也可能呈现负增长态势。从2008年11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跌至5.4%看,2009年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长可能在-15%。

  南京证券研究员对上市公司整体盈利状况也并不乐观,他们认为,1997年以来,从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两次危机来看,国内工业企业效益都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深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1998年,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同比下降17%;2000年底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2001年国内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增速下降至8.1%,2002年前4个月出现负增长,但全年增长恢复到20.59%水平。从上市公司盈利变动来看,1998年、2001年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均出现大幅下降,分别为-10.43%、-19.96%,2002年恢复到个位数增长。从历史来看,A股上市公司盈利变动幅度明显高于工业企业利润波动,而危机次年企业盈利均比较糟糕,因此,我们对明年上市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并不乐观,预计在5%—-10%之间,中性情形下为零增长。

  国信证券研究员预计全部A股08年4季度单季盈利同比大幅下滑35%,全年下滑3%,09年进一步下滑10%。与07年时相反,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趋势难以改善,将成为制约2季度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并且导致市场风格难以从题材炒作地向蓝筹股作根本性转换。

  重要时间窗口

  震荡需求加大

  二季度市场仍有望走高,但区间震荡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由于宏观基本面仍不明朗,经济周期仍处于走出低谷的初期过程,企业经营基本面的情况难以迅速改善,市场仍将以信心恢复为主导,以流动性充裕为支持,以政策面的预期为推动力,借助政策利好的刺激,震荡上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行区间还有逐步抬升的趋势。但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市场区间震荡的运行格局短期内仍难以改变。而本周由于技术面存在重要的时间窗口,则更应该注意市场震荡的风险。

  此轮反弹中许多个股和板块的最高价位实际已经达到2600点—3000点一带,预计4月份之后市场总体处于整固阶段。流动性和刺激经济政策是主要支点,但题材与政策主题面已全面扩散,坚决规避累计涨幅偏大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个股,而从安全边际出发把握优质品种。记者 白 岭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