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富豪加入沈阳首家私人银行 门槛1000万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300余富豪加入沈阳首家私人银行 门槛1000万元
2009年12月17日 13:43 来源:辽沈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家神秘的“会所”,一个1000万元的门槛,300余富豪跨过它,这就是沈阳首家私人银行。

  昨日,随着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沈阳)中心正式营业,沈阳首家私人银行也展开了其神秘面纱。

  神秘 地址都不对外公布

  私人银行始终透出一股“神秘”,普通银行大厅里常见的柜台、取号机、排队座椅等设施,以及人来人往的场面,在这里都被安静的会所式布置所取代,看上去更像一家私人会所。

  神秘还体现在银行的选址上,普通银行开设点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繁华路段,而这家私人银行似乎更偏好交流方便,人流并不多的地区,再加上这家私人银行外观和普通银行没多大差别,如无人指引,很多人可能都找不到。

  昨日,记者刚走进银行,工作人员就上前提醒,“很抱歉,我们这里包括门牌号在内的具体位置不能对外透露”。通过一部小巧的电梯,可以直通楼上一间间装修精致的会客室,客户所需要办理的业务,都将是在这些会客室里和客户经理一对一办理。

  银行的安保工作非常严格,进入银行的密码要求每天一换,而且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密码。除了提前和客户经理预约而来的客户,其他人未经允许不能进入。

  聚富 沈300余富豪加入

  招商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说,该行从2007年开设私人银行,私人银行沈阳中心是其国内第14家私人银行,全国服务对象从最开始的3400人上升至现在的过万人,而沈阳及周边已有300余名资产千万以上人士在其私人银行沈阳中心开户。《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披露,2008年我国内地可投资资产过千万的人达30.2万,超过1亿人民币资产的则接近1万人。高净值资产人士主要集中于企业家、职业经理、投资人、明星。辽宁千万资产以上人口过万。

  胡润2009财富报告则显示,沈阳地区千万富豪达6900人,亿万富豪也有450人。

  并不是所有的富豪都了解私人银行业务。昨日,本报记者致电一位家资过亿的房地产开发商,对方坦言自己听说过私人银行,因为自己现在所涉足的几个行业需要大量资金,经常为融资犯愁,目前并没有委托私人银行打理财产的想法。“事实上,国内很多富豪属于创富一代,最关心的还是创造财富,私人银行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用专业的智慧和经验为其财富保值增值,而不是他们认为的投资,因此私人银行被这些人群普遍接受还有一定过程。 ”招行有关人士说。

  一揽子

  服务甚至涵盖子女教育

  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常有的贵宾客户有何区别?对此,专业人士用“职业财富大管家”来形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类似国外常见的家庭医生。

  招商银行相关人士说,私人银行定位就是完全为高端人士提供综合一揽子的金融服务,用“1+N”的专业团队为客户提供专属服务,“1”指1位取得甚至国际理财师资质的客户经理,“N”指所有后台资源。

  私人银行客户,不仅可以享受到15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联系客户经理随时随地完成大额资金的存取及理财服务。除金融业务外,私人银行还会搭建高尔夫、红酒品鉴等高端俱乐部平台,让客户在这个圈子里获得更多的资源。

  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甚至涵盖富豪的子女教育,其通过个人客户经理,由银行方整合自己的资源和渠道,为其子女接受国外教育提供便利。

  盈利 看好“富二代”的潜力

  招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说,私人银行的盈利来源是为客户管理财富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这是他们非常看好的中间业务,包括全权委托和交易收费两种形式。

  事实上,欧洲美洲大富豪的财富传承经历了几代人,他们更趋向于全权委托私人银行管理财富。而亚洲人对个人财富的管理,更喜欢亲自参与决策,因而针对国内富豪服务的私人银行,盈利途径主要依赖交易收费。

  调查显示,中国的千万富翁集中于45岁至55岁间的创业者中,但他们的子女即“富二代”,生活习惯和理财习惯与上代人差异很大,“富二代”是常常被私人银行纳入的重要潜在目标群。 

  名词解释

  所谓私人银行,并不是指私人投资开办的银行机构,而是为少部分资产巨大的高端人群提供全方位资产管理的银行服务。

  私人银行在欧洲有几百年发展历史,最早起源于十字军东征时代,当时的欧洲贵族们亲自带兵出征,将家中财产交付给留守的贵族代为管理,由此出现了最早的私人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私人银行就是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渠道和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属金融机构。(胡海林)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