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天气凸显能源缺口 电力天然气涨价在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暴雪天气凸显能源缺口 电力天然气涨价在望
2009年11月19日 10:14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成品油改革之后,资源价格改革的前景突然在这个寒冬明朗起来。中石油近日透露,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已完成向三大石油公司的意见征询;记者从电力行业获悉,本月底前国家发改委的电价调整方案有望公布。不过,目前这两个行业的改革都离不开一个“涨”字,在CPI有望转正之际,“涨”声一片的资源品再次勾起人们的神经。

  暴雪天气凸显需求缺口 天然气涨价在望

  近期的暴雪天气使得全国多处天然气供应短缺,西安、武汉、重庆、宜昌、南京、扬州、杭州、日照等地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据悉,目前武汉市天然气日缺口已高达60万立方米,约为平日正常情况下气量的40%;南京市天然气日缺口达到40万立方米,相当于南京计划用量的40%。

  随着未来3天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大面积雨雪出现,华东、华中、西南地区气温将明显下降。对天然气供应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息旺能源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9月中石油已对其西气东输及陕京天然气管线分别扩能,但目前突如其来的快速降温使得国内天然气供应力所不能及。近期,由于各地天然气用量突增,导致长输管道中天然气管存量异常降低。而今年新增的另一支主力气源川气东送,虽计划年内通气,但目前仍处于分配气量和确定价格阶段。并且即便通气,其输气量也将有一个渐增期,预计年内可能的输气量有限。供需矛盾在这一寒潮中将会异常凸显。

  中石油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成品油、电力等相比,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明显偏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天然气行业实现大发展的一大“瓶颈”。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可能借鉴成品油改革的经验,采取“同步联动”机制。即“若上游涨价,下游也涨相应幅度”。而在过去的定价机制中,除西气东输(一线)合同中规定,天然气价格可以上下浮动10%之外,其他燃气供应合同并没有价格浮动机制,更不能同步联动。

  另外,未来上游供应商供给燃气运营商的价格可能将实行“一省一价”,不会区分气源来自国内还是国外。

  发改委近期将出台政策 电力提价在月底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的电价调整方案有望公布,其中包括对部分区域的上网电价进行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对销售电价上调平均约2.5分以实现电价关系的理顺。

  相比天然气改革,电价的整体思路暂定对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东南部省份的上网电价小幅下调,而对甘肃、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的上网电价小幅上调,以缓解目前电力行业盈利能力的区域性“贫富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火电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72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216亿元),但在电力行业整体复苏的同时,不同区域的火电盈利状况差异巨大,“东富西贫”的鸿沟明显,地域性上网电价与煤价波动幅度偏差大,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据悉,国家发改委、电监会提出的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文件目前已结束内部征求意见的程序,也有望于近期出台。该政策可能提出竞价上网、加快核定输配电价、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新的上网电价机制,将改变目前上网电价行政主导的现状。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张平对记者表示,长期纠缠不休的煤电之争,在今年出现戏剧性一幕,在没有政府干预和签署合同的情况下,煤炭和电力市场正常运转一年。这也表明,煤炭彻底市场化已经为时不远。

  -记者观察

  资源品改革不应只言涨价

  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曾表示,当前我国将继续按照市场导向、污染者付费和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改革。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本身处于垄断行业的水、电、天然气,目前的改革方案,提到最多的便是涨。

  这种信号10月份以来释放得尤其强烈。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确立,新一轮的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浪潮已经拉开了序幕。除天然气外,各地启动新一轮水价上涨,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从11月起每立方米上调0.3元,北京等城市也开始酝酿提价。而另一大产品“电”,也传出了要涨价的消息———终端销售电价的平均上调幅度预计将在每度2分钱左右。

  不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源价格是个系统工程,并非单纯依靠涨价能解决。以天然气为例,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记者表示,关键领域由少数央企高度垄断,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多元化和充分竞争市场,也无法充分调动民企和一些地方国企的积极性。

  此外,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2009年居住类在CPI中的比重为14.69%。其中,水费、电费、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其他燃料五项占居住类比重的40.8%。目前CPI正处于转正的时刻,不少人担心一旦大规模价格改革实施,势必引起多种资源类产品大幅度涨价。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