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早期中国股市 温州人提早落子“碳市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被喻为早期中国股市 温州人提早落子“碳市场”
2009年12月07日 11:08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于普通人而言,“碳市场”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在国内外众多金融和实业“大鳄”的眼中,这是一座有待开采的金矿。尽管国内“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规则还不完善,个人和企业参与获益的渠道有限,但有一批先行者已经憧憬未来并开始“试水”。

  升温:被喻为早期中国股市

  似乎人们已经习惯将“温州”二字与“炒房”和“抄底”这样沾着钱的字眼放在一起,由于参与了被比喻为早期的中国股市的“碳市场”,浙江温州永嘉县原野园林工程公司现在被频繁地跟“掘金”联系在了一起。

  这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徐建益对北京晨报记者说:“说实话,关于我们公司参与‘碳市场’的媒体报道不太好懂。”他称,公司参与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项目主要考虑社会效益,为国家的绿色环保做出贡献,至于如何盈利则是长远的事。

  近期,国内对于碳排放和碳交易的关注度急剧升温,原野园林工程公司参与的“温州项目”成为媒体报道追逐的热点。据徐建益介绍,去年11月,由温州林业局牵头,原野园林工程公司等5家企业捐资发起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暨碳汇造林项目。该专项是国内继大连和北京之后的第三个地方专项。原野园林工程公司捐资50万元,目前已经为当地建造了大约7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

  憧憬:“像石油一样流进来了”

  原野园林工程董事长李星涛看得更远。他解释说,随着国内外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碳汇项目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地尽早参与其中。而媒体在报道李星涛参与“温州项目”时,免不了提到他如梦境般的憧憬:“可能有一天,‘碳汇’就会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我们躺在那里就有钱赚了。”

  目前,碳市场交易主要的机会是:根据相关国际条约的约束,发达国家的企业必须承诺减少碳排放量,如果无法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达到减排目标,这些企业就需要到国内外的碳市场上出钱购买别人的额度。反之,如果某个企业减少了碳排放量,这些减排额度是它们做出的贡献,能够构成其资产,可以把其转卖给需要额度的其他企业。

  此前,我国碳交易的卖方主要是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企业,而植树造林也具有减少碳排放的功能,国际上正逐步接受其成为可交易的减排额度。“林业碳汇”这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即: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期望:盈利尚需规则完善

  原野园林工程公司参与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等机构发起。根据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运作规则,企业和个人在捐资之后会获得“碳汇购买凭证”和碳信用额度,这种额度未来有望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不过,目前原野园林工程公司获得的碳信用额度数字仍然是0。这是因为,包括林业碳汇等碳交易项目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检查、计量和检测程序,中国企业获得碳信用首先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计量标准,但目前该标准尚在制定过程中。受温州林业局委托,浙江林学院正在帮助设计“碳汇”计量、监测体系,预计最早于今年年底完成。

  另一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定位是公益基金,企业和个人的出资都是“捐资”,而并非“投资”。该基金已经确定了未来市场化运作的构想:当国家配套政策成熟后,捐资形成的部分碳信用额度可能成为商业性项目,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进入市场交易。届时,绿色碳基金将依照国际碳基金的操作模式,例如组建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去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这为下一步的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平台。(李若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