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行贷款过度集中 银监会着手整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小银行贷款过度集中 银监会着手整顿
2010年03月23日 10:3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有报道称,为防范巨额信贷带来的坏账风险,银监会日前下文敦促各商业银行限期整顿不符合贷款集中度和关联授信监管标准的信贷业务。但记者从总部位于广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处了解到,目前银行还未收到关于此内容的文件。

  但上述银行表示,信贷集中度提高的确是银行遇到的普遍问题。而银监会也一直强调严格控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和集团客户授信比例。而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两会期间也表示,央行今年要改变银行贷款集中度过高的情况。而城商行这方面的情况尤为严重,截至去年三季度前十大客户贷款占比平均值达41.42%。

  信贷扩张加剧贷款集中

  据其他媒体报道,银监会日前已发文敦促各商业银行限期整顿不符合贷款集中度和关联授信监管标准的信贷业务。报道称,银监会要求未达标银行于2010年3月底前制定贷款集中度和关联授信达标计划,力争2010年12月末实现监管达标。在监管指标达标前,各行应暂停关联授信,对超标客户不得发放新贷款。

  但两家总部位于广州的商业银行信贷部及办公室人士均对记者表示,其并未看到该文件。但银监会的确一直强调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和关联授信要符合监管要求。

  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银行的单一客户融资总额超过贷款集中度要求的,都要组织银团贷款,这是监管的底线,不能突破。

  事实上,在去年的信贷扩张中,绝大部分银行贷款都投放到了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电气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总额达到2.5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0%。由于大量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基础设施行业,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偏少,便会出现贷款集中度急剧上升问题。

  城商行问题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这方面的情况尤为严重,根据银联信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末城商行前十大客户贷款占比平均值为41 .42%,股份制银行为26 .65%;从最大单一客户贷款占比平均值比较,城商行数据则是股份制银行的3倍。据了解,不少城商行前几年单一最大客户授信集中度经常超过50%,最高的甚至达90%。由于关联交易和客户集中度过高问题会给信贷风险控制带来多种困难,严重影响银行信贷安全。

  根据上市银行去年中报显示,南京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也由08年末的26.62%上升至09年6月末的46.05%,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由3.36%上升至8.69%,分别接近银监会所规定的50%和10%的监管指标底线;北京银行2009年6月末的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为44.72%,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达到了7.42%。而国有银行由于资本金较高,这方面的问题并未显现。例如工商银行

  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仅仅从2008末的20 .4%上升至2009年6月末的20.5%。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银行业贷款集中度和关联授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城商行整体风险控制水平和资本充足率都难以与五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比肩。由于城商行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服务,其贷款集中度和关联授信一直徘徊在监管红线附近。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去年大部分银行都在上半年发放大量贷款,可能令部分银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高。但下半年,监管层也强调了风险,银行也会有意控制风险,因此上半年贷款集中度高的比例可能会下降。

  而从已披露年报的兴业银行数据看,该行去年年末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比去年年中的确有下降。

  链接

  广东警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对于银行信贷集中于地方项目的问题,广东银监局上月召开的工作会议中透露,依据广东银监局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银行去年发放的近4000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有超过65%是投向财力最薄弱的市县级投融资平台。银监局已就其中风险向相关金融机构发出警示。

  银监局认为,个别地方政府负责率高达200%,部分地区财政信贷化,项目资金不足。一些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小、偿债能力弱是风险关注的重点。换言之融资平台链条最薄弱处在县市级。

  广东某农信社人士表示,1月底以来,他们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基本定为严格(投入)新项目、继续旧项目。提高新项目贷款的门槛之后,实际放贷量急剧萎缩。对于去年的项目,他们正按照监管的要求追加担保和完善手续,防止其“烂尾”。(王梅丽 胡静)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