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退出 A股今年开局遭遇“拦路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忧心退出 A股今年开局遭遇“拦路虎”
2010年03月19日 14:23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我国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光明路子,避免经济“二次探底”。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也表明,中国经济已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然而今年以来,作为“经济晴雨表”的A股市场却一直处于弱势调整中,其表现甚至于不如经济复苏乏力的美、日等国股市,其原因何在?A股市场能否“虎虎生威”?

  中国率先复苏的经济基本面似乎并没有给股市起到提振作用,相反由于担忧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今年以来A股表现几乎是所有新兴市场中最差的。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国经济基本面回升基础并不稳固,但股票市场却一路走高,标准普尔指数更是创下近17个月的收盘新高。

  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超过200点,跌幅约为7.05%;而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则上涨超过300点,涨幅约为2.93%;日本市场方面,日经225指数今年以来也已经有接近200点的涨幅。另外,包括法国、韩国、印度等诸多海外股票市场的表现也远远要强于中国A股的表现。

  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以下特征:宽松政策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美国、日本等国股票市场走强的重要原因。以日本为例, 在全球各大央行酝酿为经济刺激政策“踩刹车”或者缓步退出之时,日本央行却作出了继续“加油”的决定。3月17日,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通过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的决定,并以5比2的投票结果决定将紧急信贷计划规模扩大一倍至20万亿日元。日本央行进一步扩大宽松政策的举动也直接助推了日本股市走高——3月17日,日经225指数收盘上涨1.17%,报10846.98点,为1月21日以来最高收盘水平。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央行之所以选择在宽松政策上进一步“加油”,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状况依然疲弱,通缩压力较大。倘若未来日本经济继续疲弱,日本央行的超级宽松政策仍将持续,日本股市继续走强可期。

  美国市场的情况也不例外,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近期数据虽向好,但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房地产数据仍然不容乐观。据美国商务部3月16日发布的报告,美国2月份房屋开工率经季节调整后年率为57.5万户,较前月下挫5.9%,跌幅创下4个月之最。与之相对应,美国最新的新屋建筑许可证核发数量、新屋销售以及建筑商信心等关键指数也全线下跌,表明市场彻底复元尚需时日。此外,仍处于9.7%高位的失业率更是老话题。

  上述数据都在说明美国的经济增长依然疲软,不过,把目光转向美国股市却发现“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以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累计上涨超过300点;标准普尔指数更是首次创17个月新高,3月17日又攀高至1166.21点。分析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现有低利率水平不变是美股上涨的最大“推手”。

  反观中国A股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经济增长成功保八。不过,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向好,关于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预期开始泛起。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全国两会期间就表示,经济刺激政策迟早将面临退出问题,但时机的选择要非常慎重。由于担忧刺激政策退出,A股市场就像“头戴紧箍咒的孙悟空”,鲜有出色表现,今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超过200点,跌幅约为7.05%。尤其是受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地产和银行等板块跌幅较大。A股市场仅有中小板综合指数表现较为出色,今年以来上涨超过80点。

  有专家对此表示,中国出现经济基本面复苏但股市走弱的现象,确实与市场担忧刺激政策退出有关。但同时还应该看到,此前A股市场是先于外围市场探底,并且在上涨速度和强度上均高于外围市场,因此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下跌可以理解为是股指上涨速度过快后的调整。一旦经济真正彻底复苏,股票市场一定会有所反应。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宵表示,刺激政策退出会对股市有所影响,但待到刺激政策真正退出,那么经济基本面也意味着真正复苏,在一定程度上将抵消和支撑刺激政策退出的不利影响。

  今年以来主要资本市场涨跌一览

  指数 涨跌点数 涨幅(%)

  中国上证综合指数 -231.05 -7.05

  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305.62 2.93

  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119.94 5.29

  标准普尔500指数 51.11 4.58

  东京日经225指数 197.59 1.87

  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 54.45 0.31

  中国中小板综合指数 89.25 1.53

  数据截至3月18日数据来源:万得资讯

   (记者 胡学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