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刺激计划走到十字路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英国经济刺激计划走到十字路口
2010年03月17日 09:5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若复苏步伐过于缓慢政府继续借钱财政赤字将会进一步增加

  在不少伦敦金融城分析师看来,英国政府一年多前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目前已经走到了退出的十字路口。

  “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就像阁楼上的靴子一样,不是落不落下来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落的问题。”说这话的是伦敦金融城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始人巴尔博。

  从金融危机到现在,巴尔博的公司已经收购了价值数十亿英镑的不良资产,凭借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经验和职业特有的敏锐性,他对政府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变动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般的判断。

  退或不退是个问题

  生存或是毁灭,这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作品中主人翁面临的难题;而现在,经济刺激计划退或是不退,也是英国人面临的难题,二者之间难以抉择。

  过去一年多,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影响既广且深,和其他国家一样,英国政府也被迫采取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中央银行强力干预等应对措施。但由于经济结构原因,英国经济复苏迟缓,去年第四季度才结束长达18个月的负增长。

  英国经济出现回升除了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外,主要还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以及英国央行实施的超低利率和“定量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对过去的经济衰退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对今后的经济复苏构成了潜在威胁。比如政府面临财政赤字风险较大,廉价信贷及过量流动性可能为新一轮危机埋下隐患。

  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也使英国财政赤字急剧上升。据英国财政部预测,本财年英国财政赤字将高达1780亿英镑,几乎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将给经济带来长期风险。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称,如果英国经济复苏步伐过于缓慢,政府还会再借钱,公共部门的财政状况无疑将进一步恶化,财政赤字必将继续增加。

  一面是复苏的光明,一面是风险的深渊,当前英国经济的刺激计划就在这两者间徘徊不前。

  退的早不如退的巧

  目前英国各界对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存在较大差异。英国政府预测今年的增速在1%至1.5%之间,明年或将达到3.5%。但不少研究机构的预测则较为悲观,认为今年的增长率只有1%,明年只有1.5%至2.5%。但普遍看法是,英国经济复苏在近一两年内将是缓慢而乏力的。

  不管复苏何时稳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警告说,英国政府必须出台具体措施减少高涨的财政赤字,否则将没有继续推出经济刺激措施的空间。同时该组织敦促英国央行制定货币刺激措施的退出策略,避免超低利率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虽然一方面,英国首相布朗和财政大臣达林去年以来多次强调,在英国经济摆脱衰退并出现稳定复苏之前,政府不会取消正在执行的经济措施。但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在考虑退出的方式和时机,比如已经宣布打算4年内将财政赤字削减一半。面对赤字压力,英国政府今年年初还把15%的消费税恢复到原先的17.5%,算是着手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一小步。

  就像刺激计划全球联动一样,退出机制也需要国际协调。如果别国开始采取行动,英国很难独善其身。这种情况下,能否及时和正确实施退出策略对英国经济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措施不当将对今后的复苏带来不确定因素甚至构成威胁。

  退出问题就像政府与市场间的一场博弈,退得早不如退得巧。

  退出机制被大选政治化

  虽然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和退出都要看经济数据说话,但随着5月份大选的临近,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越来越被政治化。

  目前执政的工党政府在民意测验中支持率出现低开高走的势头。在可能凭借经济复苏的一线曙光而赢得更多支持的关口,除非觉得赢得大选十拿九稳,否则布朗政府很难在最后关头做出壮士断腕的退出举动--即使这在长远上可能对今后的经济复苏有利。

  从目前大选中保守党工公布的经济政策来看,由于担心贸然实行“退出策略”,金融市场信心会遭到打压,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也会持谨慎态度。而由于保守党的民调支持率已经被工党赶上,再加上英航的罢工引起社会震动,保守党现在谈起退出策略来更加首鼠两端。

  由此看来,被大选政治化了的经济刺激计划退出问题,很可能在今年上半年依然迷雾重重,徘徊不定。 (记者 王亚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