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央行再加息 欧日英拒绝跟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澳大利亚央行再加息 欧日英拒绝跟风
2010年04月07日 14: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6日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0 .25个百分点至4 .25%。除此之外,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也将在本周公布议息会议决定,美联储在本周召开窗口贴现率评估会议并公布3月份会议纪要。市场分析人士预计,日本、英国和欧洲央行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

  澳央行第五次加息

  澳大利亚央行行长格伦·史蒂文斯当天在货币政策会议后发表声明说,澳大利亚经济已经度过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期,澳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致认为“可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的力度,提高基准利率是适宜的”。

  据悉,澳大利亚2月份的失业率为5.3%,远低于欧美地区的失业率。另外,一些迹象表明澳大利亚国内房地产市场正不断升温,采矿业的工资压力也在显现,因此澳大利亚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调节利率至正常水平非常重要。

  澳大利亚正在逐步退出刺激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澳大利亚央行自去年10月份以来第五次上调基准利率,新调整的利率水平已达到自2009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澳大利亚国库部长韦恩·斯旺在央行公布加息决定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说,上调后4.25%的基准利率仍然低于经济危机前的水平,而随着澳大利亚经济形势进一步回暖和发展,央行基准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上调。“尽管升息可能对澳大利亚家庭构成影响,但这符合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规律。”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日前发布报告说,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支撑下,澳大利亚经济增长预期将被上调,预计2010年余下时间里澳央行将在加息方面做出更积极的行动,澳大利亚基准利率将在2010年底攀升至5.25%,而非此前预计的4.75%。

  日英欧相继议息

  日本、英国、欧洲三大央行也于本周举行议息会议,日本央行将于7日公布利率决定,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将于8日公布利率决定。

  日本总务省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去除价格变动较大的生鲜食品后,今年2月,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为99.2,同比下降1.2%,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日本的通货紧缩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日本央行将继续把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1%的水平不变。

  目前欧元区面临的债务危机可能阻碍欧洲央行的加息进程。随着希腊等国的利空经济消息不断传出,经济学家日前已下调了对欧元区2010年和201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花旗对欧元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长率的预期,由1.3%下调至1.1%,2011年的增长率预期也由1.4%下调至1.3%。分析师认为欧洲央行的加息时间将延后,预计要到2011年才会加息。

  德国央行行长韦伯日前表示,由于目前并无通胀风险,欧元区目前的基准利率水平是合适的,暗示欧洲央行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维持利率不变。韦伯还表示,欧洲央行已经开始逐步撤出非常规措施,不过回收这些措施仅反映了不断好转的金融市场,并不是货币政策变化的信号。

  英国最近出炉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复苏可能停滞。英国首相布朗日前警告说,如果削减当前财政年度公共支出可能导致经济出现二次探底。路透日前访问65位分析师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预计英国央行本周将维持0.5%的利率不变,多数预计英国央行最快要到今年第四季度才将加息。

  美联储加速退出步伐?

  美联储本周召开窗口贴现率评估会议,美联储还曾在今年2月份意外上调贴现率25个基点至0.75%。虽然美联储官员一再强调调高贴现率不等于收紧货币政策,但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的这一举动仍然暗示着对政策取向的改变。

  瑞银驻新加坡外汇策略师加雷思·贝里认为,只要美联储再度调升贴现率,尤其是如果美联储一次性调升幅度在50个基点的时候,就表明美联储加大了回归货币正常化的脚步,最终这会带来美联储的加息周期。

  良好的经济数据使市场对美联储可能比其他主要央行更快收紧刺激政策的预期升温。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最新数据,美联储于今年11月份至少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已经超过60%,高于一个月前的45%。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贴现率水平的影响力实际上非常小,金融机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运用这一贷款窗口,因此这对美联储是否加息、何时加息的信号作用极其微弱,美联储难以在近期动手加息。

  美联储本周还公布3月份会议纪要,各理事对货币政策的态度值得关注,其中有几位地方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对“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现有超低利率水平不变”的提法表示担忧,认为这会限制美联储的行动空间。(王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