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就任英国首相 经济面临三重挑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卡梅伦就任英国首相 经济面临三重挑战
2010年05月13日 09:0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悬浮议会”产生5天后,英国新任首相诞生。当地时间5月11日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英国新任首相。这是保守党自1997年以来首次重掌政权,而43岁的卡梅伦成为英国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英国首相。根据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此前达成的协议,两党将组建联合政府,自民党领袖克莱格将担任副首相,而保守党的奥斯本和海格将有望分别担任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5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员方明表示,卡梅伦未来在经济方面将面临三重挑战:促进英国经济复苏、应对财政高赤字以及解决通胀高企。

  对于卡梅伦就任新首相以及保守党和自民党达成联盟协议,金融市场作出了积极反应。在投资者对规模达万亿美元的欧盟救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产生质疑,11日欧元兑各主要货币下滑的情况下,英镑和英国国债却价格上涨。12日截至记者发稿前,英镑兑美元汇率持续第三天走强。伦敦时间上午10时零5分,英镑兑美元汇率上扬0.4%至1英镑兑1.5015美元。

  不过,市场的积极反应并非意味着当前联合政府前路坦荡,相反,卡梅伦的首相任期将面临巨大挑战。“就未来而言,我们的国家拥有无任何党派占明显多数的议会,”卡梅伦在5月12日发表的就职演讲中表示,“我们面临着一些深刻而紧迫的问题:灾年——庞大的赤字、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及需要改革政治制度。”

  “目前来看,英国当前的经济局势难言乐观”,方明对记者表示,因而,卡梅伦不得不尽力确保英国经济持续复苏。尽管英国经济从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复苏,但增长速度之缓慢,令人担忧。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比前一季度增长了0.2%,仅为2009年四季度0.4%增幅的一半。与此同时,英国就业情势不乐观。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月的3个月英国失业人数突破250万人,为15年来最高水平。此外,为刺激经济尽早复苏而采取的扩张政策使得财政赤字急剧飙升,英国不得不削减公共开支。有分析人士称,削减公共支出可能会令英国2010年和2011年的GDP均减少约0.75个百分点。“推动英国经济复苏成为本次大选的一大焦点,”有专家表示,如果联合政府出现分歧,将会加大经济决策和财政管理的困难,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复苏前景更为黯淡。

  除经济复苏疲弱外,英国通胀走高也成为考验卡梅伦的一大挑战。最新数据显示,英国通货膨胀仍处在高位。3月份英国消费者价格年升3.4%,与1月创下的高位基本持平,同时再次大大高于英央行2%的控制目标。考虑到英国经济逐步改善,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今年2月已经暂停了量化宽松政策。在5月10日的议息会议上,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维持0.5%基准利率不变,维持债券购买计划不变。有英国央行官员暗示,如果英国经济面临新的冲击,央行则有可能进一步放松信贷条件。有机构预测,英国2010年年通胀率均值为3.1%,高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范围。“英国通胀依然居高不下,”方明表示,这可能是影响英国未来经济非常主要的难题之一。

  “在应对经济疲弱以及通胀高企之外,”方明表示,如何应对财政赤字高企显然也将成为卡梅伦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削减赤字将成为卡梅伦任期的最大挑战。标准普尔日前表示,英国赤字占GDP比例将在2010年达到77%,甚至在2014年可能达到100%的水平。根据早先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组阁谈判,不少专家预计新的预算方案不会很快出台,或将在6月底7月初出台。但保守党一位高层消息人士11日晚间表示,新的执政联盟将以大幅加快赤字削减步伐为目标,以捍卫英国的AAA信用评级。据称新政府将在50天内编制一套紧急预算,其中包括在当前财政年度内削减60亿英镑的开支。“摆在联合政府面前最大的问题仍是财政预算。”有专家表示,即便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下,英国在削减赤字道路上已无路可退。如何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

  而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是英国自1931年大萧条以来在和平时期执政的首个联合政府,执政经验不多的卡梅伦如何克服政党之间的分歧、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加强彼此的合作以应对经济挑战。如尽管自民党和保守党都赞同削减公共开支以达成降低财赤的目标,但两者在手段上却看法不同。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希望大幅削减公共支出,以尽早解决赤字问题;但克莱格领导的自由民主党则认为应等到经济企稳复苏之后再进行削减。执政的两党如何协调立场以制定适宜的政策来维持经济复苏,是对新政府的严峻考验。(记者 莫莉)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