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引导结合宏观调控 抑制产能过剩需双管齐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市场引导结合宏观调控 抑制产能过剩需双管齐下
2009年10月20日 10:18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是多年来存在的老问题,但近几个月来有关此话题又为各方所关注。继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专题部署后,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即得到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38号文件”形式正式印发。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这一沉疴,有关对策措施正在悄悄发生调整———最近一周内,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先后通过接受采访和召开新闻发布会方式,对有关问题作答并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这在过去是很难见到的。

  根据不久前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国家能源局建立的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今后有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的信息,将以不定期方式向社会各界发布,以引导社会预期,保持产业健康发展。可以说,在治理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由过去主要以宏观政策调控为主,转向市场引导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正如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所言:“通过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合理引导,促进市场主体开展正常的投资和经营活动。”

  在19日举行的首次信息发布会上,不少人对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与钢铁、水泥等传统过剩产业一起进入“黑名单”感到意外和不解。对此,熊必琳表示,自国家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以来,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要求,除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外,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还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但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据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调研发现,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甲醇等传统过剩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的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据此,“38号文件”明确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个行业作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

  熊必琳表示,将风电和多晶硅作为调控行业,其目的是要促进这些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调控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此外,由于国家在一些新兴产业上设置了市场准入门槛,同时信息披露不够,从而产生局部过剩。因此,建立信息发布制度,让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产业情况,也就显得格外必要。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管理上的约束。

  当然,加强市场引导的同时,政策调控的力度也丝毫不能放松。据了解,“38号文件”中提出的九项措施目前已经明确分解到各部门,其中备受关注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正在抓紧制订,并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台。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将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表示,目前国家的政策取向是:对钢铁等产能已严重过剩的行业要坚决抑制产能的过剩,对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引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推动结构调整工作至关重要。对此,各方面已形成共识。不过,由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和全球资源配置特点,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既要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原则,又要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既要提出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对策措施,又要提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导向。

    为此,“38号文件”提出了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四项原则,以及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依法依规供地用地等措施。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强化市场引导,包括上述有关部门建立的联合信息发布制度,以及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理性投资。(谢利)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