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扩大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黄海:扩大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9年10月21日 15: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解读:居民生活水平何时能较大幅度提高

  黄海:扩大消费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重大成果

  黄海:今年消费呈五大特点 扩大农民消费排首位

  专家解读居民消费率过低:在国民经济中很不协调

  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少数城市房价收入比过高

  专家:城市化率提高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股"

  专家称房、车、股市是目前中国市场三个发动机

  中新网10月21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黄海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演讲时说,扩大消费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0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中华世纪坛大屏幕厅举行“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新立,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黄海参与了讨论。

  黄海说,扩大消费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关于消费问题的争论还是很大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积极发展的成绩,这是公认的。但是靠什么拉动的,对这个认识还不一致。目前国内外关于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方面,还有很大的市场,实际怎么样,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看。

  我分别按照五年计划做一个统计,这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这个统计来看,应当说在大部分时间中消费的贡献率要远远高于投资,更高于出口。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2000年,都是以消费为拉动最高,2001—2005年投资贡献率上来了,2006—2008年投资还是占了主要地位。通过这个统计可以看出,消费在我国的大部分时间以来,对拉动GDP起到了主要作用。

  下面我换一个角度,改革开放30年来,从1979年到2008年,出口贡献率最高的只有三年,就是1989、1990、1997年。投资贡献率最高的有8年,应该说比出口多一些。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最高的年份有19年。30年来,19年还是靠消费来作为主要的拉动力量。另外我想再换一个角度,从出口来看,78、79、83、84、85都是负增长,今年肯定也是负拉动。1981年投资出现过负拉动,0.2个百分点。只有消费从来没有出现过负拉动,始终是正拉动的积极作用。

  因此从数据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是投资拉动,特别是出口拉动,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主要原因是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口增长的过于迅猛,所以引发了世界的关注。通过这个图表可以看出,从2008年和2001年相比,等于是几倍,应当说增长是非常厉害的。因此从全球来讲,中国的出口迅速增加,对整个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秩序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就国内的内部经济结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尽管出口增长很快,但是我们的投资和消费同样有快速增长。从国际来看,好象认为我国出口扰乱了市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情况。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看消费率。有很多文章,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消费率下降,认为我们的消费出了问题。1978年到1992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率是比较高的,在60%以上。其中1981年最高,达到了61.7%。1993到2005年开始往下降,其中除了有1999、2000、2001年之外,这三年高于60%,其余都在60%以下。2006年下降50%以下,2007年只有48.8%。我认为最终消费率只是最终消费占GDP的一个比重,最终消费率下降不等于消费增长的幅度下降,更不等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下降。

  下面我想举几个例子。2004—2007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是54.3%、51.8%、49.9%和48.8%,所以从最终消费率来看,它是一路下跌的。但是同期最终消费支出,我有一个数字,年同比的增长率是12.4%、12.4%、13.1%和16.1%,增长率是上升的。从消费率来看,这几年在下降,但是从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来看反而是上升的,所以我们恐怕要对消费要做全面的评价。当然,前面的数据从2001年之后,我们的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今年以来更加明显。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和改进。

  从总体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贸快速发展,这是一个比较优势。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我认为我国从来不是外需主导型、出口拉动型,应该还是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30年来大部分时间还是消费起了更主要的作用。(据中国网直播文字整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