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外贸降幅将进一步收窄 明年亦难大幅反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四季度外贸降幅将进一步收窄 明年亦难大幅反弹
2009年11月03日 10:48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年底前外贸降幅进一步收窄,但恢复阻力加大

  2009年的中国外贸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势?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外贸形势报告(秋季版)》给出答案:随着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加上去年四季度外贸基数相对较低,今年后几个月进出口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小幅回升。综合各种因素,预计全年中国进出口降幅将收窄到20%以内。

  该报告认为,今年中国外贸发展遭遇的困难前所未有,但目前从国外看,世界经济走势中的积极变化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结束一季度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态势,衰退趋势减缓并走向复苏,主要先行指标不断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经济增长的预测,由-1.4%上调至-1.1%。这将有利于国际市场需求低位企稳,其回暖之意从正在举办的秋季广交会上也可见端倪。

  从国内看,前三季度统计显示中国外贸规模逐步扩大、降幅收窄。政府将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这有利于继续增强企业信心,改善外部经营环境。当然,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将缓慢曲折,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贸易保护不断加剧,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

  即使世界经济复苏,明年外需也难以大幅反弹

  对于众人关心的明年外贸走向,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分析,就目前情况看,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但由于世界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010年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一连串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这当中,除了外需难以大幅反弹,主要经济体自顾性明年也会增强。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甚至即使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反弹。IMF预测,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2.7%,低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还有,本轮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激烈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明年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挑战。

  此外,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在日益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下,“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大的降价压力,企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削弱其发展后劲。

  新兴市场和“走出去”有好戏,服务贸易将再成亮点

  不过,也要看到,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竞争力强,保持明年外贸发展有不少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几年,外贸企业历经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萎缩等考验,应变能力不断强化。长期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在贸易总“蛋糕”中的比重仍不高,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而新兴市场的经济实力正在增强,与我贸易往来亦日趋便利化,发展空间很大。

  业内人士对2010年“走出去”对出口带动效应寄予厚望。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外国公司为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并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这为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良机,成为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服务贸易有望领先货物贸易实现复苏,重新进入相对较快的通道。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作为重要的航运服务出口国,为国际贸易提供的航运出口服务也会明显回暖。明年将是跨境旅游服务走出低谷出现快增的一年,因为除了世界经济复苏这一利好前景之外,上海世博会也将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的一大亮点,国内出境游需求在中长期将稳增。金融服务和各类中介专业服务等增长潜力巨大,在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它将再成服务贸易增长的主力。 (本报记者 龚 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