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PMI稳步回升 中国经济上行趋势明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10月份PMI稳步回升 中国经济上行趋势明显
2009年11月03日 14:54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季度经济数据令人们对我国经济走势充满信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1月1日发布的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势有所加快。这一数据,再次提升了人们对我国经济未来走势的信心。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告诉记者:“10月份PMI的上升,反映出我国经济继续上行的趋势愈加明显。”

  新订单指数明显上升,升幅最近4个月首次超过1个百分点;同时,生产指数明显上升。这都表明,国内经济形势势头向好,企业信心增强,经济活跃程度不断加大。正如唐建伟所言:“新订单指数的走势与整个PMI的走势一致,表明需求很旺盛,经济回升的趋势进一步确定。”

  进出口订单指数双双上升,尤其以进口指数上升最为明显,成为分项指标中的一个亮点。这是否意味着我国进出口形势继续好转,或者还蕴涵着其他的意义?对于这一问题,唐建伟说:“进口指数的明显上升,与国内的内需有关。”他认为,进口是由内需拉动的,主要是当前国内投资比较强劲,对大宗商品需求上升,进口比较大。对于出口形势,唐建伟表示,预计10月份进口就会恢复到正增长,出口的同比降幅在10月份也会收窄。

  本报专家组成员、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告诉记者:“进出口指数上升,本身就已说明目前国内经济活跃程度继续改善,因为进口指数常常是反映国内经济活跃的一个指标。此外,出口指数的上升也反映了外贸形势的好转。”

  从专家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市场需求的恢复甚至扩张已成为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将支撑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上行。

  当前,人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被物价指数所吸引,对于CPI、PPI这两个重要物价指数的预测更是成了热门话题。从PMI指数的分项指标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唐建伟告诉记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与PPI有关。”在10月份PMI公布之前,不少机构预测10月份的CPI、PPI降幅会出现大的变化,乐观者甚至预计10月份CPI很有可能“由负转正”,PPI的降幅也会收窄。但是从当前公布的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这种预期可能会出现调整。唐建伟表示,10月份的物价可能不会像预期的那样较快回升,可能会持平。而从PMI指数中也可以找到相同的答案,因为购进价格指数同样也在下降。

  一般而言,多项指数的下降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好消息,产成品库存指数的下降则正好相反。唐建伟告诉记者:“PMI指数中有两个库存指数,一个是原材料库存指数,一个是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的产成品库存指数是个好现象,说明市场销售不错。如果是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也是个好事情,说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向好的,愿意购进原材料,扩大再生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市场销售的积极变化,更加验证了当前市场需求的上升。

  鲁政委告诉记者:“只要PMI在50%以上,都表示经济在好转或者说继续在扩张。”他认为,从经验上来看,一般来说,10月份相对于9月份PMI的绝对数会有所下降,但是当前的数据显示,10月份PMI没有下降而是回升,表明了PMI处于强势。

  如果从PMI指数指向性意义来看,无论PMI月环比是否出现小的波动,只要是仍然在50%以上运行,都意味着我国经济形势趋好的态势在继续。

  作为一个经济先行指标,且是主要反映制造业景气的PMI指数,其月环比的结果能否预示我国经济的运行趋势?唐建伟告诉记者:“PMI是一个月度数据,只要是在50%以上,说明经济正处在一个繁荣的阶段。”他认为,PMI指数中有许多细项,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进出口、物价、从业人员的数据都包含在里面,从这个指数中可以看出整个投资、消费、进出口的总体情况。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重要,制造业的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唐建伟告诉记者:“国内经济的回升,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景气,会带动消费和进出口的积极变化。”此外,更为重要的是PMI连续数月保持在50%之上,增强了人们对我国经济运行趋好的信心。

  鲁政委认为,PMI在一段时间的趋势具有指导意义。在他看来,这就好像人们对我国今年经济运行的认识以及对股市的认识差不多。一季度大家对中国的信心不是很足,二季度对中国的信心也不是很足,连续几个季度的回升,大家对我国经济的看法会改变。可见,连续几个月PMI的积极表现,更多的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庞东梅)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