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比印度低?正视收入对消费决定意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居民消费比印度低?正视收入对消费决定意义
2009年12月04日 0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1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09年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降幅缩小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整个价格目前还在低位运行,中国并不存在通货膨胀。 中新社发 张庆民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有些问题的探讨,回归常识才有意义,比如消费率。12月3日《上海证券报》消息说,国家统计局相关官员表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慢,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低。据悉,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从客观经济发展水平看,我们的消费率比美国低一点可以理解,但比印度还低一大截,国人多少会有些不爽。伦敦商学院资深教授理查德·波茨及经合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约尔延·埃尔梅斯诃夫在谈到中国应重视消费不足的问题时,央视某主持人有一个“很专家式”的解读:其实工资一直都在涨啊,关键是中国老百姓喜欢存钱,你发得再多,人家都存起来。此话一出,立遭板砖无数。消费不只是一个态度问题、决策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能力问题。

  12月3日的《人民日报》给我们较低的消费率作出了客观解答:多地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消费问题上回归常识,就要正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意义,而不是只在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上做文章。

  其实,今年以来的刺激消费政策也为我们较低的消费率作出解释。当高增长风光不再、大规模投资无以为继时,转型升级就得靠消费的引擎作用。今年我国在拉动内需上的努力主要在两方面:城市里主打节日消费牌,比如史上最长的黄金周,刺激了包括常规性消费和危机应对中消费领域的“口红效应”、“土豆效应”;农村里是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为代表的补贴性消费,政策性拉动消费。即便如此,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投资。政策性、诱导性消费,仍属于“被消费”范畴,缺乏稳定性和均衡性。

  消费率的稳步提升,需要的是建立在消费能力之上的自主消费,而消费能力不是松紧带,是个定量。我国居民消费率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相反还在下降——这常被归咎于保障水平低、教育医疗住房支出重等等,这些固然是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收入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却从1995年最低时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至于印度,人家的平均工资水平仅在2003年到2005年3年间,就分别上涨了11.45%、11.6%、14%,远高于GDP的增速。

  什么时候我们“干多挣少”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了,我们的消费率或许才不会跑在印度之后。(宋桂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