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频传“民工荒”招聘企业上演“抢人”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珠三角频传“民工荒”招聘企业上演“抢人”战
2010年02月23日 14:11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缺工!缺工!缺工!连日来,珠三角频传“民工荒”,由于经历了去年初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现象令各方瞩目。

  珠三角缺工情况如何?哪些企业缺工?外来工自身状况和想法怎样?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多路出击,在企业用工量和外来工都比较集中的广州市和珠三角其他地区展开多方采访,试图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招聘和用工轮廓。

  招聘现场企业“拍乌蝇”

  缺工,制造业是大户,企业招人也最心切。然而近期广州一些劳动力市场很常见的景象却是,企业招人心急火燎,招聘会现场却冷冷清清。羊城晚报记者昨天在天河区一个大型普工招聘现场看到,很多东莞、佛山的制造业企业也赶来“抢人”。不过,现场求职的不多,且多数只是看看而已,直到中午,很多企业还是反映招聘情况不理想。午饭过后,求职者更少了,有的招聘人员看起报纸,有的发呆,更有甚者埋头大睡,他们为了完成招聘任务,又不敢走,很是无奈。

  “来了一个上午,只招到8个人。”专程从佛山赶来的一家工具公司招聘负责人刘先生摇着头说,公司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说来多少就招多少,但别的厂订单也很旺,几乎个个厂都想招人。有订单没人干活,经济回暖还是赚不到钱。过去用工都找年轻的,现在企业已把年龄线放宽到40多岁,包吃包住,工资最低1200元,干得好再加,但即便这样还是比较难招人。

  很多招聘代表感叹,原来的哪种吃苦耐劳的外来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很少见了。一家制锁公司招聘负责人欧阳先生说,准备招200-300百名生产工,但前来找工作的基本都是80后、90后,很多都想坐办公室,结果一个上午只收到两份简历。

  生产类企业难招人,服务类企业同样难招人。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蓝国庆告诉记者,现在普通员工月薪酬已有2000-3000元,但由于近期市道很旺,用工需求量很大,缺工还是大约在10%-15%左右,这几个月几乎天天招人还是招不满。

  文员易招技工特难寻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南方人才市场生产制造类招聘专场时发现,行政、管理等文职求职者众,但机电、汽配等技术类工种却特别难招。不少企业技术类用工缺口严重,熟手技工受到不少企业的热捧。

  不少用人单位表示,文员已经相对饱和,但是技工仍然是个较大的缺口,为了吸引技术人才,招聘方已经降低了用人要求并提高了薪水,但是情况却不太乐观。

  广州市诚益展览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谢先生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经济回暖,公司收到了很多订单,所以急需招聘相关人才。记者看到,该公司需要招聘25名木漆喷工、25名打磨工、25名木工开料及组装和3名文员,技术类工种的月薪达3000元。但是截至昨天中午,除了文员供过于求外,其他技术类工种皆无人问津。谢先生告诉记者,应聘者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所以文员一下子就满了,可是技工却没几个。“如果招不到人,我们的订单估计要外包到别的工厂了。”谢先生愁得眉头紧皱。

  带来新人奖励三百元

  由于普工难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抢民工”的奇招。

  江门一家机电公司近期需要招聘近300人。为了招聘员工,公司网上招人,又派人专程到广州、东莞等外来工较多的地方招人。公司开出的待遇是熟练操作工工资3000元左右,而且工人不需要什么高学历,新进的还可以培训,但招工效果仍然不理想。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何先生说:“现在订单任务很急,我们动员老员工回家乡带工人来,介绍一个给300元。”

  “我们最欢迎夫妻同时进厂!”一家五金企业的负责人说,厂里待遇包吃包住,1800元左右,有技术的可达3000多元。现在除了招工难,企业最头痛的还有招进来的员工非常不稳定,过年前厂里就走了100多个工人,因此公司特别欢迎中年工人,也特别鼓励夫妻一起在厂里上班,因为这样的员工更加稳定。对“双职工”,公司还提供免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等福利。

  留住员工考验众企业

  也并不是所有企业招工都难。

  广州开发区一家知名汽车配件公司部门经理陈三才介绍说,这几年企业需要的操作工每年都增加几百人,但基本不愁招人问题。倒不是企业的月薪有多高,平均大约也就2000元左右,但公司的管理很规范,而且注意给员工一个稳定、有发展空间的职业环境,很多人都愿意来。

  丰彩集团是广州开发区一家大型包装印刷企业,有员工4000人左右,最近因业务发展又新建成包装基地,一下子需要新增员工1000人左右。公司副总裁李强说,他们没有为招人的事发愁。原因是通过老员工带新员工,基本上很快就招满了。这种熟人介绍招工方法管用,是因为企业过去一直善待员工,很少炒人,口碑的作用比直接去劳动力市场招工还要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