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一场全球瞩目的变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经济转型:一场全球瞩目的变革
2010年03月03日 10: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初的中国,站在春天的门槛上。一个特殊的研讨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如期举办,四位特殊的授课者——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在讲台上集中谈及同一个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月初的北京,被一场春雪装扮得分外妖娆。引人瞩目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心里装着同一个话题: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世界把目光对准了中国。美国《世界日报》载文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上去是老主题、老形式,但其间伏有新的内涵,预示着中共今年的政经政策将再作重大调整”。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中国对经济转型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正在加强。”“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内的高层官员相继发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讲话,并多次使用‘加快’字眼,凸显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加速到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许多代表和委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进入2010年的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历史性变革;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已开始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转型和跨越。

  聚焦 1 调结构,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许多代表和委员表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要任务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格局,必须立即进行结构性调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到了非调整结构不可的时候,这既是经济增长和优化的短期压力,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希玛企业集团董事长何帮喜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表明政府早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如果不加紧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个主要症结,将来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林中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跟上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培育经济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绝非易事,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聚焦 2 扩内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7%,其中投资、消费分别拉动GDP增长8个和4.6个百分点,出口则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就此分析说,在拉动2009年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贡献率达到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而国外需求即“净出口”的贡献率为负44.8%,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上述数据表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而且要加快转变。”王显政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去年凸显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倚重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去年的数据也表明,扩大内需、以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全国人大代表、新兴铸管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明忠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阐述了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说:“首先,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均GDP在2008年已超过3000美元,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来看,跨越这个门槛的国家,消费需求将会出现大幅提升。这一点已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得到证实,内需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黑马’。”

  “其次,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消费率最低,只占45%左右,其余国家消费率在60%以上;而美国的消费率更是高达80%至100%。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言而喻。”刘明忠说,“因此,加快扩大内需,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既是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刘明忠还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一方面,我国要致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发展高质量的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要重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均衡发展,在稳定外需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并进一步推动部分“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型。

  聚焦 3 保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多代表和委员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点和难点。

  在2009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举措,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此发表社评称:“中国将‘保增长’和‘保民生’挂钩,在本质上是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的前奏。”

  “在过去一年间,政府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介绍说,2009年,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中央政府用于“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增长29.4%。

  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认为,由于地区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上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义务教育虽在全国基本实现,但在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差别,在城市内部的打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别;在医疗卫生方面,不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设施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农民工在务工地也难以享受到城镇医疗保障等等。

  赵林中告诉记者:“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良好解决,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社会公平和和谐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立和健全健康的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提出,“要把全面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在2010年内尽快出台系统、具体、操作性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今年两会最为突出的议题之一。对此,许多代表和委员都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议案、提案、建议、发言。他们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航船正在驶向“深水区”,历经了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驶向胜利的彼岸。(李新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