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手磨刀霍霍备战股指期货 权证神话能否复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炒手磨刀霍霍备战股指期货 权证神话能否复制?
2010年03月16日 14:08 来源: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私募机构、期货炒手以及前期权证炒家正磨刀霍霍,意图在未来的股指期货市场拼一把。

  憧憬:下一个造富基地?

  开封投资者高先生近日在郑州开设了自己的股指期货账户。作为一个职业股市投资者,他已经有16年的专业股票投资经验,稳定盈利多年。为了备战股指期货,他去年开始介入商品期货市场,成为股、期市场的“两栖”投资者。

  为了更进一步熟悉期货市场,他还把自己的交易工作室搬到了郑州。高先生计划先从股票账户中拿出50万元的资金来尝试股指期货,如果操作顺利,未来还要追加投资。

  另一位职业投资者刘先生也在天天做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刘先生从事股票投资多年,擅长短线操作,在权证市场谋得数百万身家,成为一名职业投资者。不过,权证市场的萎缩和众多品种的陆续谢幕一度让他感觉自己的投资生活少了“一条腿”。在刘先生看来,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能会重现权证市场“批量造富”的一幕,拥有极高短线交易技巧的投资者可望获得较大盈利机会。

  疑问:权证神话能否复制

  权证市场的活跃是2006~2008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T+0”的交易制度以及30%左右的涨跌幅度,让擅长短线的投资者在剧烈的波动和频繁的交易中获得巨大利润。

  一位郑州投资者贾先生的权证投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本业余时间做期货,擅长日内“T+0”交易,证券市场权证品种的上市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短线交易优势所在,通过权证交易,他把自己的6万元资本变成了500万元。实际上,类似的“神话”在权证市场上并不鲜见。

  不过,由于权证市场的过度投机,监管层逐步限制了权证产品的上市,目前两市仅有四只权证在交易。

  前文所述的高先生憧憬着股指期货就是下一个权证市场。高先生的思路是,中国股市有6000万投资者,未来的股指期货将会吸引大批股市资金逐步参与,不管他们是出于投机还是保值的目的,都会让股指期货交易非常活跃,波动增大,而活跃的行情和参与者众多将会让精于短线操作的人获利机会更多,权证致富神话有望通过股指期货再度上演。

  不过,相对于职业投资者的亢奋,普通的股民表现较为冷静。股民赵女士投资7万元成为了业余股民,谈到股指期货,她明确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参与:“股指期货门槛太高,50万元的进入门槛我也拿不出来,我们看看热闹还行,不会去做。”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的股指期货能否带来权证一样的投资机会,关键要看未来的股指期货能否成为一个“大众”市场。

  市场:小众还是大众

  何谓大众市场?简言之,中国期货市场投资者不足100万,相对于证券市场6000多万的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个小众市场。

  对于职业投资者来说,市场越大意味着获利机会越多,资金进出更安全,也更方便,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股指期货能否出现类似前几年权证市场的火爆场面,关键在于能否成为一个大众市场。不过根据目前中金所关于50万元进入门槛的规定,股指期货很可能是一个小众市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显示,证券市场90%的投资者资金市值低于50万元。

  不过,面对50万元的开户门槛,一些投资者开始寻找“曲线救国”的道路。比如,规定没有说开户后50万元资金不准转出,是不是可以开户时凑够50万元,开户完成后再转走一大部分?

  争论:仅仅是管理工具?

  格林期货副总经理安俊峰认为,期货市场的投资者风险控制能力已经十分成熟,如果考虑到未来的股指期货收取的保证金较高的特点,股指期货的风险要小于商品期货。

  齐鲁证券研究员黄常青认为,股指期货是一个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兼具交易套利功能,以目前中金所公布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合约为例,如交易保证金标准一般维持在15%左右,杠杆比例为6倍左右,这就意味着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在每变动1%的情况下,将为投资者带来6%左右的损益,明显优于当前证券市场上的ETF延时套利交易。另外,股指期货具备做空机制,这也是权证和ETF套利无法比拟的。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监管层更希望未来的股指期货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不过黄常青认为,股指期货的交易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股指期货的保证金结算制度就是一个巨大的交易杠杆,给一些擅长做T+0短线趋势交易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交易所对期货公司手续费收取比例约为万分之零点五,没有印花税,这也优于权证和ETF套利交易,而较低的交易成本对于短线交易频繁的交易者无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彭泓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