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 为开征环境税铺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首个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 为开征环境税铺路
2010年02月10日 07: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已圆满结束,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2月9日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9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首次将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以及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在科学制定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制定“十二五”环保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信息。

  获得各类污染源基本数据11亿个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08年初开展,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两年多来,全国组织动员57万人,对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进行调查,普查对象达592.56万个,获得各类污染源填报基本数据11亿个。

  根据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含农业源1324.09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

  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

  农业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大

  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从这次普查的结果看,在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认为,农业源的污染问题,要用发展和引导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因为面源污染而不发展或少发展农业,这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但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出台扶持和引导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要大力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第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第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

  但王衍亮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

  普查为征收环境税提供数据支持

  早在10年前,中国学界就已经开始了关于环境税的讨论。近来,随着官方的密集表态,环境税问题持续升温,成为中国民众关注的焦点。

  针对有记者提问这次普查结果的公布会不会作为征收环境税的依据,环境税会不会在短期内出台?张力军表示,关于环境税的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环保部一直在进行研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考虑。

  张力军说,通过此次普查,中国查实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以及治理情况;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状况。普查结果将会为研究环境税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

  人均GDP3000美元时污染或达峰值

  张力军在回答关于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曲线关系,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污染会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开始下滑这个问题时说,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将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他说,污染与经济发展在学术界里被认为是有一个曲线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看,人均GDP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由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计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