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力争五年内生活垃圾零增长(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北京市力争五年内生活垃圾零增长(2)
2010年04月27日 09:30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厨余垃圾处理设备进小区

  本市城镇地区的厨余垃圾等有机物质所占比例很大,混投时会造成垃圾热值低,不利于焚烧、生化处理,填埋处理则造成臭味、渗沥液等污染问题。实现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是本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重点。

  本市厨余垃圾的处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处理方式。集中处理是,居民将分类的厨余垃圾投放到小区绿色的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中,由专人用专用车辆收运至处理设施,进行堆肥等资源化处理。分散处理是,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可以安装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设备进行就地处理,能减少厨余垃圾远距离运输中遗撒、泄露等问题,并缓解集中处理压力。

  餐厨垃圾“三独立”处理

  餐厨垃圾主要是指餐饮单位产生的食物残渣、废弃油脂等,含水率、含油率、含盐率高,易产生臭味,因此应实现单独收集、独立运输和独立处理。

  本市大部分餐厨垃圾由专人使用专车到各餐饮服务单位巡回收集,再运输到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制成肥料、饲料等资源化产品。部分餐饮街、高校集中区、度假村等正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实现地区内相对集中处理。有条件的餐饮服务单位,可以安装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实现餐厨垃圾就地处理。

  居民可举报监督

  按照规定,区县政府负责组织落实本辖区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组织监督检查和考核。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日常的监督管理。实行垃圾分类的居住小区、社会单位,物业或房管单位负责垃圾分类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发现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不到位,居民可分别向三级单位举报监督。

  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其它垃圾”3类。

  可回收物: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纸张、书本、报纸、玻璃、瓶罐、金属和塑料瓶等具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再利用物品。

  厨余垃圾:是指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

  餐厨垃圾:是指宾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饮食服务中产生的废弃油脂、食物残渣等。

  其它垃圾:是指除以上类别之外的垃圾。

  生活垃圾区域分类

  产生区域 垃圾分类

  小区 “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

  办公区 “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两类

  餐饮区 “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

  公共场所 “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两类

  小贴士

  “零成本”参与生活垃圾减量

  绿色生活方式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按照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的原则,市民采取以下5种方式,便能以举手之劳换取环境的大改变。

  一、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行为。

  二、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简易、大容量包装产品。

  三、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弃物。

  四、选购和使用再生材料制品,选购净菜进家庭。

  五、适量点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减少餐厨垃圾。

  可回收垃圾能“变现”

  一、将废旧纸张、饮料瓶、矿泉水瓶、金属等可回收物通过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变卖给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二、依托每月开展的再生资源回收日活动变卖家中的可回收物;

  三、通过网上预约回收服务;

  四、通过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卡获得相应的积分,换取相应的赠品;

  五、按照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公布的电话和可回收物种类变卖可回收物。

  家中垃圾桶要分类

  市民在家中应在源头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并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垃圾桶中。其中,厨房应放置厨余垃圾桶,投放垃圾时应将其放入小区设置的厨余垃圾桶;家庭产生其它垃圾应采用单独的垃圾桶存放。

  数 说

  8% 2005年至2008年间,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约8%。

  5%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意见》的要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今后每年要降低1至2个百分点,2012年下降到5%;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50%左右。

  “0”增长 2015年力争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65%左右。本市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控制垃圾产生总量。

  669万吨 2009年,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69万吨,日产生量1.83万吨。人均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400公斤。

  47.8公里 如果用装载量2.5吨的车辆来运输,装载2009年本市生活垃圾的卡车排成一列全长为47.8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 童曙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