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门槛升至10万 "周末理财"产品受追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理财产品门槛升至10万 "周末理财"产品受追捧
2009年07月14日 14:19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购买前别忘了看清楚费率,不要盲目购买投资额在5万—10万元客户可选国债和货币基金等替代

  今后,银行将向有投资经验的客户发售理财产品,购买起步价从现在的5万元提高至10万元,且不得向无投资经验的客户发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最受投资者欢迎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超短期产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还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看清产品费率,不要盲目购买。

  银行现状:新政尚未正式实施

  在售理财产品,门槛仍为5万

  上周,银监会在网站上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规范细则》,规定银行今后只能向有投资经验的客户发售理财产品,而且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从之前的5万元提高至10万元,将部分投资者挡在了门外。不过,记者昨日采访南京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这一新政还没有正式实行,在售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仍为5万元。

  某股份制银行南京分行理财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网上看到投资门槛提高到10万元的消息,但目前银行还没有收到正式的通知,也没有看到实施细则,因此暂时还不能执行。”这位人士还表示,投资门槛提高主要影响的是投资金额在5万—10万之间客户,今后,这部分客户可以选择购买国债、或者货币市场基金等产品来替代,影响也不是很大。

  不过,业内人士透露,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收益,约可占到中间业务收益的20%-30%;而5万元-10万元之间的投资群体,约占到总体投资笔数的30%左右。2005年,当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起步价调整至5万元时,理财产品购买人数大减,此次再度调整,对银行利润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

  记者调查:购买前应看清费率

  银行收得高,客户收益就少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银行卖的理财产品都不收取任何费用,主要在产品净值中直接扣除。比如结构性产品,不管是银行还是投行,在设计时已把风险和收益率精确计算好了,高出收益率的部分已规划利益提成,因此投资者不需再缴费。

  但是任何产品都是有成本的,不收取费用不代表没有费用。南京某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以该行在售的一款信托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的综合成本为5.2%,其中承诺给投资者的是4.0%,信托公司收取0.2%,银行收取的产品管理费、资产保管费和销售手续费分别为0.5%、0.2%和0.3%,这些情况都在产品说明书中写得很清楚,而且在开售前10天,已将产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向银监会报备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的费率并无具体规定,各银行都是根据自身成本定价,因此,在综合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收取的费率高,那么客户拿到的收益自然就低,所以对于产品的相关费率,客户还是应关注。尤其是一些结构性产品,提前赎回的手续费也比较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国内14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高达1662.17亿元,其中主要部分就是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所带来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别看去年不少理财产品都是负收益,但银行获得的收益却一点也不少。”

  理财延伸:“超短期理财”现身

  收益一般比活期高三四倍

  资本市场震荡走升,新股重新开闸,记者注意到,日前市面上涌现出一批超短期的创新理财产品,正受到大量大户股民的热捧。以中行“周末理财”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每周四发售,周五下午3点半销售结束,当天起息,下周一早上9点之前资金即可到账,是专为大资金量股民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这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1.40%左右,比活期存款利率0.36%高出不少,也高过通知存款利率,非常适合周末假期有短期闲置资金理财需求的客户,特别是炒股族。

  另外,工行的“灵通快线”、招行的“日日金”等超短期理财产品,也非常受投资者欢迎,它们都是替代银行活期储蓄的理财产品,而且收益远比活期存款利率高,一般是活期的3—4倍,期限最短的当天申购、当天就可以赎回,非常方便。

  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目前比较看好短期产品,而市场对短期产品的需求也较大,尤其是近期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走高,短期理财产品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像中行的这款产品,利用客户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理财,并锁定收益,还可以保本。(实习生 孔弛 本报记者 陈春林)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