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议“重振增长”: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学者热议“重振增长”: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2009年09月10日 11:3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次保增长主要是从基本建设开始,这样政府的作用比较大。”

  “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色就是地方政府驱动。在产业调整方面,客观上会带来一些国进民退。”谈及今年国家新出台的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华生如是表示。

  2009年夏季达沃斯年会即将在大连拉开帷幕,“重振增长”就是本届年会的主题。针对这一主题,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月度论坛上,经济学家、专家、学者展开探讨。

  多种数据显示,全球经济的阴霾正在逐渐退去。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美主要国家,经济都已经显现强势反弹之势。而与之相比,中国经济更是持续有力。然而仔细研究数字却会发现,中国经济的复苏并无奇迹可言,无非是典型的投资拉动。今年上半年,投资为GDP的增长贡献了6.2个百分点,消费和净出口分别贡献了3.8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早已成为共识,而现在沿着旧模式轨道渐行渐远的现实,不由得让人担忧。在当下投资“单引擎”驱动的背后,如何未雨绸缪,发掘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探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如何调控经济平稳快速走上复苏道路无疑都已成为紧系民生冷暖的重要议题。

  重振经济增长的关键词

  关于本次达沃斯的主要议题“重振增长”,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资本市场方面,另一个则是大宗商品方面。资本市场方面,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股市有一些动荡,但是1月份—7月份中国股市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影响股市的表现主要有,第一方面,经济的基本面;第二方面,企业的盈利情况;第三方面,市场的流动性;第四方面,股民投资者的信心。

  大宗商品方面,中国从1月份—7月份,大宗商品进口量从铜矿到铁矿石、从石油到铝,进口量都是创出新高的,这就表明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发现铁矿石、铜矿,还有一些其他的大宗商品,囤积量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未来的几个月,8月份、9月份、10月份,中国的进口量可能会有小小的回落,但是因为美元现在走势还是趋软的,这样从中长期会带动大宗商品的表现。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对于国内所关注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问题,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收入分配与消费室主任陈新年表示从长期来看,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消费,消费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对于拉动内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农村生根、本地化才是未来扩大消费的一个核心,这是两种模式,原来这个模式是把农民隔绝的,不让他生根,导致中国现在的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在这方面做大的调整。

  发改委社会发展所收入分配与消费室主任陈新年则表示,从长期来看,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主要的可能还是要依靠消费,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扩大消费经济增长的拉动,无非就是居民消费购买力怎么样,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费意愿,即民众增加了收入以后是去储蓄、还是去消费。

  另外关于消费结构,可能从总量上来说是怎么扩大消费,而实际上还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从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消费领域来看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城镇局面的消费已经进入享受型和发展型为特征的消费结构,在农村来说,虽然恩格尔系数今年上半年达到了43,但是和城镇比较而言,它的消费结构还不在一个发展阶段上,受制的可能就是他的收入水平。陈新年说。

  出口重建着力开发新兴市场

  在中国是否需要重建出口的问题上,李晶认为在经济萎缩的情况下,中国一定要开拓更新的市场,比如说新兴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像巴西、像俄国、像中东这些地区。他们资源丰富,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小一点,这些新兴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一直在攀升。现在整个新兴市场加起来占整个中国出口的22%左右,已经超出美国了。虽然说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但复苏的可能性现在越来越大,未来几年中国不能依靠出口拉动自己的经济,一定要靠内需。

  王小广则表示,目前的出口市场实际上面临的是两方面战略的调整:第一个调整是消费模式的调整,第二个是金融体系包括监管,甚至影响着国际整个金融构架,不完全推倒重来,至少修修补补,有一个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对创新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从需求、从创新这两个角度来讲,可能美国经济未来一段5-10年,中国原来10年和现在的10年比较,可能是一个增长速度放慢的趋势。这个趋势下,如果讲到全球,中国贸易的需求就会下降,这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朱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