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水瓶致癌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谁制造了“水瓶致癌说”?
2009年11月25日 10:44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一个“矿泉水瓶循环使用可致癌”的帖子在各大网站、论坛广为流传,该帖子举出有人因长期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得了癌症的实例,并称饮料瓶底部三角形符号中标注的数字意味着使用次数限制,“1”代表只能用一次,“2”代表能用两次……超过次数就可能致癌。可笔者向专家请教后获悉,瓶底三角形符号里的数字指的是塑料瓶的具体材料,绝非使用次数限制。那么,是谁制造了“水瓶致癌说”?

  笔者以为,专业机构的失声是产生“水瓶致癌说”的重要原因。从帖子内容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确有部分饮料瓶在加热、接触油脂等液体后可能分解出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但如果合理使用,并不会致癌。遗憾的是,尽管瓶子制造商已经将各种材料的实际属性通过数字予以说明(如“1”是不耐高温的塑料、“2”是容易串味不易清洗的塑料、“4”是不能放入微波炉加热的塑料),但专业机构并未对此进行解释。

  或许,在专业机构看来,瓶底的数字已说明了使用饮料瓶的注意事项,无需再解释。但从实际情况看,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笔者想起前些年的保鲜膜风波,当时也是因为有关方面没有说清楚不同材质保鲜膜的耐热程度不同,最终引发了众人对保鲜膜安全性的质疑。其实,说清这些道理并不困难,关键是专业机构是否想到要说。如果不说,就容易被消费者误读,从而诞生“标注数字1的瓶子只能用一次,否则就会致癌”等耸人听闻的说法。

  当然,饮料生产企业也应承担“水瓶致癌说”的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商品是生产企业的基本责任,而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生产企业同样责无旁贷。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说明常常被认为“好笑”,比如洗衣机上有警示用语“请勿清洗宠物”、婴儿车上的标语写着“折叠前请先取出孩子”。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生产企业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习惯,让消费者在一笑之余能意识到错误使用方式的危害?眼下,消费者重复利用饮料瓶的情况较为普遍,企业既然知道不同材质的饮料瓶的重复利用方法不同,为何不能周到一点,在包装上多印一条安全提醒?

  有人担心,连饮料瓶的材料都要说明,内容多,又太专业,消费者会看不懂。笔者认为,饮料瓶底的数字是一种专业的解读方式,普通消费者只想知道“能不能反复用”、“能不能加热”、“能放哪些物质”等通俗内容。只要专业机构和生产企业能够花一点心思,将最基本的安全提示标注出来,消费者岂会不懂?想当年,服装上的洗涤标志也困惑了不少消费者,但宣传多了,消费者不也掌握了最基本的洗涤常识吗?饮料瓶的普及率并不低于服装,因此瓶底上数字的具体含义,也需要早一点讲清楚。(任 羽中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