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重回春天仍需时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元区重回春天仍需时日
2010年05月19日 10:50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连日来,欧元持续下挫。1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触及1.2306美元的4年多以来的低点。同日,1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达8.4279元,创下7年以来的最低。专家表示,欧元区要先救市场、后补机制,两手都要抓,方能走出阴霾。

  由于投资者担心主权债务问题将长期困扰欧元区经济,连日来,欧元持续下挫。1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触及1.2306美元的4年多以来的低点。同日,1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达8.4279元,创下7年以来的最低。

  当债务危机发展到这个地步,症结已不在希腊。希腊赤字只是暴露了问题,而欧盟财政体制的缺陷才深化了危机,市场则将危机扩大化。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经济问题专家刘明礼此前所言:“一直以来,债务危机的发展都在欧元区和市场做空力量的博弈中阴晴不定,7500亿欧元援助计划让欧元区扳回一局,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市场做空力量占了上风。”

  如今,刘明礼所言成真。市场的抛售令欧元汇率暴跌,日元、澳元也被拖下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李惠瑛表示,欧元区要先救市场、后补机制,两手都要抓,方能走出阴霾。

  短期抓市场

  希腊债务危机的蔓延,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点欧元区早已知晓。刘明礼多次表示,从最初对救援问题踌躇不决,到如今承诺“豪掷”7500亿欧元拯救,前期是在“惩罚”希腊,后期便是在试探市场反应。

  但市场却不解人意,在7500亿欧元援助计划换来将近一周的短暂“温暖”后,欧元汇率再度大幅跳水。李惠瑛直言,这种现象与评级机构、火上浇油的投行、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脱不了干系。

  她表示,汇率变动应以实体经济为依托,而欧元区现阶段的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糟糕,至少不像汇率表现出的那么恶劣。

  从反映经济近期变化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欧元区4月份PMI由3月份的54.1跳升至55.5,接近4年里最高值,即便是位列“欧猪五国”的意大利,也实现了0.6个百分点的增长。这充分说明,市场反映并未与经济基本面脱节。“回顾债务危机的几次重要节点,几乎每次都有评级机构的‘掺和’。”

  李惠瑛甚至大胆猜测,评级机构的“落井下石”,可能有美国背景的因素在作祟。毕竟欧元疲软,作为“避险港”的美元将获益最大。其实,欧元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对这些评级机构“宣战”。

  长期抓制度

  如果说提振市场信心可以令希腊债务危机不至于雪上加霜,那么财政体制的改革将决定欧洲能否重回春天。

  李惠瑛和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都提到,应该强化对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监督,避免再次出现过度负债。

  李惠瑛表示,欧元区国家还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缩小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并建立长效危机应对机制,以便在成员国陷入困境时及时提供援助。比如,危机爆发之初提出建立的欧洲货币基金组织(EMF)。

  “关键是可以弥补欧元区空缺的最终贷款人制度。”鲁政委补充道。

  鲁政委还猜想,此次危机还可能促使欧元区成员国提出退出机制。“现在欧元区首脑们所作的任何决定,都是希望欧元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而就在几天前,欧盟委员会曾出台一份政策文件,提出加强欧元区国家经济政策协调,强化财政纪律,以捍卫欧元,防范希腊债务危机扩散。

  新出台的政策文件提出两个目标,即加大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宏观经济失衡的监管。

  欧委会明确表示了希望新政能作为“长久之计”的想法。具体设想包括,欧元区国家将被要求在其预算递交本国议会审议前,先交给欧委会审查;成员国要力争预算平衡,如超标会被处以巨额罚金;成员国协调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发展不平衡;设立长久援助机制,对将来所面临的任何经济崩溃的欧元区国家迅速提供援助等。

  新政很对症,同时也很严格。欧盟成员国反应不一:瑞典政府明确表示反对关于控制成员国预算的建议;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批评说,欧委会的政策建议应触及国家主权核心;法国财长拉加德则表示愿意讨论这一“新政”。

  众口难调,唯一确定的是,欧元区重回春天,仍需一段时间。(杨舒)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