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节必涨煞风景 景区为何不买“限涨令”的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逢节必涨煞风景 景区为何不买“限涨令”的账?
2009年09月30日 13:46 来源:三湘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史上最长的黄金假期即将来临,当我们正在欣喜地规划自己的行程时,突然传来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竟达到70%。这种不和谐的声音,让我们出行大煞风景。景区涨价对不对?涨价谁说了算?怎么治理景区涨价之风?这些疑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主持人语

  想“休闲”,先让老百姓看得起

  难以承受的“成本之重”,是各景区涨价的最好借口。但是媒体深入调查发现,诸如弥补保护资金的缺口、偿还债务、控制流量等等理由并非完全能够站得住脚。

  有些景区虽然在涨价时也进行了“必要”的听证,但“逢听必涨”的结果已令公众对各式听证会不再抱有信心。这些重点景区是旅游市场里的稀缺产品,如若指望公众“结成同盟”用脚投票放弃选择这些景点,似乎不太可能。况且,老百姓好不容易有个长假,谁不希望出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

  景区涨价的问题,似乎成了一个难以化解的“死结”。

  遥想去年年底,国家旅游局为了回暖国内旅游市场,曾下大力推荐“国民休闲计划”,如今国民有时间休闲了,那飙升的门票价格会不会又成了一道门槛?这个时候,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不妨再出“重拳”,把那些涨上去的门票价格拉下来,让祖国的大好河山,回归为普通百姓看得起的风景,而不是沦为景区经营者或其主管部门自我牟利的道具。

  不涨价更易共赢

  在不少景区的一片涨价声中,宁夏、大连、湖南的一些旅游景点反其道行之,纷纷宣布当地的景点门票长假期间不涨价:包括宁夏西部影城,大连金石滩景区及张家界景区,这些都是当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知名景点,可以说是当地旅游收入的支柱。

  此举为当地旅游积聚了更多的人气。很多外地游客正是因为看中景区不涨价,纷纷报名参加旅游。

  按照“口红理论”,越是在市场不景气、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形势下,人们越需要购买能起到抚慰心理的低价消费品。旅游景区不涨价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出游热情,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不涨价带来的还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旅游景区不涨价,无疑是顺民心、得民意的惠民举动,不仅可以为景区赢得口碑,而且对于提升一个地方形象和软环境也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说实现游客、景点、地方形象的多赢。

  不必一棍子打死

  对“黄金周”前景点涨价行为应当区别对待。首先,对涨价行为应当厘清市场调节与非市场调节分野。对国家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景点,其涨价行为理当按既定规矩严加监管;而对已然放开的民间投资景点,国家只是游戏规则“守夜人”。

  其次,应分清违规涨价行为与非违规涨价行为的界限,涨价问题的焦点不是涨没涨价,而是涨价是否违规?发改委特别强调,对调整门票价格将加强监测和管理,如有违规将及时查处。

  景点涨价问题实质并非门票价格本身,而是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表示,对国家法规的不重视、地方政府的索取过度、景区集团人员的开支以及自身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是导致景区频现涨价冲动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从涨价方来说,涨价动因并非全是市场规律作用,而是有人不劳而获从中分羹。

  我们既要看好“井喷”带来的大好商机和巨大效益,更要警惕有人从中混水摸鱼导致“井喷”伤人。当然,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行业边界只能是: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声音

  为什么有这么多景区不买“限涨令”的账?

  首先是景区违规涨价的成本远小于遵守规则。如当前很多景区早已违规涨价了,但有多少景区以及负责人受到查处呢?况且,即使有上级部门干预涨价,最多恢复原价就是了。

  其次是一些景区早已成为地方财政的摇钱树。由于很多景区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上面有人“罩着”,景区自然也就不惧怕“限涨令”了。徐经胜

  可以说,只靠提高门票来赚钱,景区永远没有大出息的。美国人的迪斯尼之所以很“牛”,就因为它拥有票房、纪念品、电视、知识产权等一条龙的产业链。无论从自身可持续运营还是从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来看,景区赚钱都不能只靠门票涨价,而要在服务拓展、旅游消费品生产等方面谋求更大的收益。

  中国的景区管理者们,除了涨价,是否应该学点别的?(陈一舟 陈庆贵 陈方 罗博 杨玉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