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中国消费者 日本商家瞄准中国网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迎合中国消费者 日本商家瞄准中国网购
2009年12月22日 14:04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随着日本国内消费萎缩,发展迅猛的中国网络购物被很多日本商家看成是撬开中国市场的钥匙

  想买到“原汁原味”的佳能、松下、资生堂、优衣库等日本商品?中国消费者不再需要远赴日本,打开日本商家针对中国消费者开设的网上商店,轻点鼠标就可以做到。

  2388亿元,2.98亿人……这样的数据对于日本商家来说,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正在想办法通过网络直接从中国人那里赚钱。

  日本网站迎合中国消费者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网上购物的销售额2009年预计为2388亿元,而到2012年预计将达到7910亿元。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已达2.98亿人,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电子商务的规模更是达到了2.4万亿元。

  这样的数据,让邻近的日本商家看到了希望。由于经济下滑、少子化等原因,日本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渐萎缩。日本的商家开始把视线投向中国,发展迅猛的中国网络购物更是被很多日本商家看作撬开中国市场的钥匙。

  “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市场太有魅力了。但中国又太大,不可能在中国所有地区都设店铺,所以网络销售必将成为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日本童装厂商“娜露密雅”海外事业部部长片冈满丸说。

  目前已经有多家日本厂商在网上开通了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网络商店,像日本最大的网络购物企业乐天就在其网络商场“乐天市场”中推出了中文网页。

  记者打开一家名叫“佰宜杰”的网站,“第一家可刷银联卡的日本网上商城”字样赫然在目。网站风格颇有中国特色,首页显得很是热闹,色彩丰富,与一般淡雅、朴素的普通日本网站风格迥异。

  “佰宜杰”是2009年1月开通的,号称集结了约100家日本公司。记者看到,从电器到化妆品,从食品到服装,网站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了2万多种在日本销售的商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网站会员数就突破了12万人。

  瞄准中国网络购物的日本商家在推销其产品时,很注意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比如强调价格与在日本买无异,甚至更低些,强调日本产品的质量,绝无假货等。

  部分日企借助淘宝扩张

  另有一部分日本企业则看好了中国的网上购物平台——淘宝网。

  2009年开始,日本的电子商务企业netprice.com与中国的阿里巴巴公司合作,为日本企业进军中国网络购物提供服务,比如通关、进货等。食品大企业伊藤忠等百余家企业参与其中。企业把自身的商品、在库数量、价格等信息提供给netprice.com,由后者集中在阿里巴巴运营的淘宝网上推出,中国消费者可以在淘宝网直接选购日本商品。

  日本商家看中淘宝网的原因是该网络的销售量占中国个人网上购物的八成。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统计,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同比将增长45%,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预测,中国网络购物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今年4月,日本休闲服装连锁店优衣库(UNIQLO)也与淘宝网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优衣库在淘宝网上开设其中国网络旗舰店,这也是该企业首次在海外正式开展网络购物业务。该公司董事长柳井正表示,借助淘宝网庞大的消费群体,优衣库能迅速在中国提高其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

  绕不开的关税问题

  虽然中国市场庞大,仍然有一些日本商家对于中国的网上购物带有疑虑。日本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不满意的话,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退货,中国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日本商品,如果想退货的话就比较麻烦——这对保障中国消费者权益是不利的。

  同时,关税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中国人在网上购买日本产品,属于跨境交易,自然牵涉到缴税的问题,但是目前,关于如何缴税还比较暧昧。

  共同社的报道称,部分商品可免税,就像中国消费者到日本购物,回国时部分商品免税。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免税。在“佰宜杰”网站上就有这样的提示:“如果在接受海关检查时,您的商品有可能被征关税。关税由购买方承担。请谅解。当海关停货检查或向您的商品征税时,海关会直接和您取得联系。请按照海关告知的步骤领取商品。在此情况下,佰宜杰没有办法通知消费者也不能代替消费者处理。请谅解。”

  有过跨境网上购物经验的网友告诉记者,由于中国海关采取抽检的方式,一旦认为某个包裹有商品买卖嫌疑,就会征关税。电子产品、化妆品等都在征税之列。日本商家担心,关税高的话,消费者会觉得很不划算。

  此外,日本针对中国的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及环境还不完善,也是日本商家面向中国市场的网络购物尚未形成规模的原因之一。(黄文炜)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