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结束后 经济将进入一个滞涨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危机结束后 经济将进入一个滞涨期
2009年10月09日 14:20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基本结束之后,经济复苏的局面不会马上到来。最近,有专家非常生动地评论:最坏的时期过去了,但最好的时光也过去了。言下之意是,金融危机前二年的蓬勃时期——消费活跃、不动产价格坚挺、发展中国家出口旺盛、外来投资频繁、居民资产性收入增加等等的优势局面,很难在最近一个时期里找到昔日的影子。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但这却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介入全球化进程的提速,就越会体现出其一般规律性。

  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大中城市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一方面政府统计部门的逐月数据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却不认可出现积极变化的这种判断。比如说:当政府职能部门请群众放心,表示尚未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但老百姓却很担心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必然要出现通货膨胀。又如:当统计数据显示,1至8月的居民收入有明显增长时,网上的民意中认为收入不增长甚至有所下降的却占多数。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政府部门统计有误,还是统计部门不专业呢?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金融危机结束后,经济发展面临着进入一个“滞涨期”的问题。

  因为,中国经济创造的大发展、高增长的奇迹,也由于上海过去15年的光辉业绩,人们对于“滞涨期”这个概念已经很陌生了。所谓“滞涨期”,是经济发展中的过渡性现象,往往喜忧参半。其特征是:经济确实是在增长状态的,但物价也在酝酿着新一轮的上涨行情;人们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劳动强度或加班时间也增加了;新兴产业虽然开始形成亮点,但离成功的生产方式还相差很远;金融机构大体上完成了重新组合,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仍然小心翼翼,使得经济的微观层面无法激发活力;公共部门也在努力付出,但财政的增长水平却十分低下,对民生的支持力度出现了强弩之末的迹象。 “滞涨期”,其实分别在1976—1977年、1988—1989年的中国,出现过两次,而当时的困难比目前要严峻得多。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滞涨期”的到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情况: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生产开始进入复苏轨道,但产品订单并不稳定,企业不愿意和劳工签订长期工作合同;随着十月消费“黄金周期”的到来,商业和旅游业开始红火,但利润的增长具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有可能引领未来经济的发展潮,但也面临投资雷同化而后收益低下的局面;各级政府依然在努力确保民生,但财政补贴的强度已经明显削弱,同时,水、电、燃气等公益产品面临涨价的新行情。显然,“滞涨期”越短,未来信心越足;反之,则痛苦指数明显。而我希望,眼下要面临的这个新“滞涨期”,能够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消化掉。(王泠一)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