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股市要摆脱"工具论" 大跌戳破晴雨表幻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股市要摆脱"工具论" 大跌戳破晴雨表幻象
2009年02月19日 09:2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2月18日,湖北宜昌股民在证券交易所里或观看股市行情或交易股票。当日,沪深两市低开低走,权重股集体杀跌让市场信心丧失,在抛盘蜂涌影响下,上证综指暴跌109.58点,失守牛熊分界线,继续向下寻求2200点支撑。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2209.86点,跌幅4.72%;深证成指报收8083.50点,跌幅4.46%。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沪指在创造出天量资金流动纪录之后猝然崩塌,连续两天暴跌下行。看似高歌猛进的股指,竟然被监管层调查贷款情况的一个小小举动击溃,这说明经济下行周期也可能存在狂热,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投机的因子就会发酵。

  由于实体经济下行而无法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消费市场的提振也仍显乏力,原本应该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进入货币和资本市场避险。意在提振信心的股市维稳计划,被异化成投机者狂欢的盛宴。其结果是经济与股市结构性问题加重。

  比股市更投机的是某些经济学家,他们重提股市反弹是经济复苏信号这类论调。只要两个事实,就可以击垮这些轻巧的言论:内地是我国台湾地区最大的元件出口目的地,而台湾12月份的出口锐减了42%,陷入史上最严重的衰退;香港地区找不到存放数万无主集装箱的地方,有人建议将它们暂时存放在已经退役的启德机场。经济学家谈经济复苏与否,不看海运数据,不看债券指数,不看除钢铁业以外的基础产业库存与复工的情况,只看股市指数与信贷增长幅度,这样做将延缓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要害死人的。

  股市是实体经济之果,而不是实体经济之因,以为由股市就可透彻反推出经济形势,是倒果为因,也是对我国股市中小股东话语权不足制度性障碍的刻意漠视。

  在浓厚的投机气氛下,投资者在博取两点,一是打时间差。在年报季报全部出来和两会之间的短暂间隙,将各行业的发展规划、信贷增长等有谱没谱的消息,全部都打包成一个超级大的利好包,放在市场上,以备看多者各取所需。二是博取资金,从2009年1月份新增信贷投向结构来看,多增的8000亿贷款中有6000亿都是票据融资,剩余2000亿是企业中长期贷款,而这显然是由4万亿投资所带动的政府项目贷款,真正企业自发的投资贷款需求依然不足,有数千亿资金未投入实体经济。

  要扭转激励机制并非易事,现状已经使股市丧失了融资功能,延缓了国企的并购重组步伐,如果进一步下挫则会损伤经济复苏的信心。

  因此,我们一方面听到如下非正式渠道的声明:银监会调研非针对股市,票据融资剧增尚属正常,没有游离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虽然没有改变向市场净投入资金的局面,央行公开市场三个月正回购量猛增至1200亿元,创下了其历史最高纪录。事实上,从本月初开始,3个月央票的发行节奏已经悄然加快,由原先的两周发行一次,改为每周发行。此举毫无疑问要推动短期资金价格水平上升,平抑连月突飞猛进的票据融资。

  央行的做法虽然正确但格局太小,头痛医头无法解决问题,摆脱患得患失之心,看清、解决主要矛盾是重中之重。

  中国经济首要问题是提振生产效率,只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就是好的激励机制;股市的首要问题是摆脱工具论,股市沦为救市、救经济、救国企的工具,只能在政策市、投机市的轮回中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话已经说得太多,在没有实质性进展前,任它自行发展便好,不必再戴上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光环。(叶檀 上海 财经评论人)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