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反转重来几率几何?专家:两因素仍为后市焦点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A股反转重来几率几何?专家:两因素仍为后市焦点
2009年04月16日 15:2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受一季度经济数据回暖以及对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预期,4月13日,沪指终于突破2500点关口,第二日,股指持续震荡上升,尽管盘中三次下探,但沪深两市仍然以红盘收尾,沪指收于2527.18点,创下了近八个月以来的反弹新高,也是连续第4个交易日上涨。强劲的反弹行情,多少让人有些期待,A股市场是否能够就地反转?“想反转并非易事”4月14日下午1点,位于劲松九区的申银万国证券营业厅内就像交易所,熙熙攘攘,空无虚座,营业厅的各个角落几乎都站满了人,人们或紧盯屏幕、或拊掌而笑、或低声交谈。

  “这几天行情不错,总算没有错过。”股民姜先生笑着对记者说,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些喜悦。他告诉记者,仅就天威保变一只股票就吃进了4万股,33元多买入,38元的时候成功抛出,赚了近5元。姜先生说,从去年开始股市疯狂下跌,但市场不可能总是这样跌,最近看消息说中国的经济预期向好,在这些利好消息的带动下A股市场也许会扭转局面。

  股民秦女士看法相对保守。她告诉记者,连续4天的上涨,市场可能会迎来一个小调整,她现在已经开始减仓,近期会选择观望的态度。至于股市能否反转,她认为,眼下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世界的经济都在下滑,尽管近期大家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期比较好,但A股要想“熊转牛”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分歧在机构和股民中普遍存在。主要观点认为,支撑A股走出颓势的基本面因素是“政策红利”和“经济复苏”,但经济到底是不是真的复苏还要待进一步证实,至于政策方面,国家会出台怎样的刺激方案,刺激的作用有多大也都还是未知。而且,股市能否由熊转牛,是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

  经济是否复苏有待证实信贷规模高速增长,政府投资拉动的固定投资额度不断加大,经济层面复苏的信号越来越多。据悉,3月份的信贷规模再次超过1万亿元,在前两个月信贷超速的情况下,3月份的信贷数据依然维持着增长的趋势。

  经济学家孙飞告诉记者,二季度增长几万亿的经济刺激使工业信心大幅度增长,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复苏的景象,近期出台的较为密集管理层政策,尤其是国家保经济增长的决心,使得市场回暖,也让股市投资者的热情再次高涨。A股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从宏观层面上的上涨是必然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峰会之前发表文章也指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

  但是也有悲观者认为仅从某一方面的数据上来衡量经济是否复苏还不够科学。

  港口吞吐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速指标、信贷指标、钢铁、财政支出是衡量经济是否复苏的五个指标。

  “这几个指标都是领先经济增长6个月到1年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现在,信贷和财政支出两个指标起来了,而这两个指标是政府行为,其他三个指标中有两个指标还没起来,钢铁指标是起来了又回来了,5个指标加在一起,现在判断未来6、7月的经济还是不死不活的。”祝宝良也表示,就目前过多的产能来说,今年绝对消化不了,最起码得3年。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祝宝良认为,如果经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再回到历史上的8%、10%的水平,相当一部分产能过剩被解决,经济就稳住了。但他现在很担心,“经济它是往上走,但是它横在5%或6%水平上,就很危险,而且横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信心比黄金重要“A股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之前从6100点跌下,到现在反弹后的2000点,在这个基本面上,泡沫已经基本被挤掉,还会连续就势上涨。”孙飞说,在14日突破2500点以后,有望在二季度突破3000点大关,去年四季度下滑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直到一季度还没有向好的表现,二季度增长几万亿的经济刺激使工业信心突飞猛进的增长,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复苏的景象,到近期出台较为密集管理层政策,尤其是国家保经济增长的决心,使得市场回暖,也让股市投资者的热情再次高涨,所以说开户数的增加,表明了投资者对于我国经济走强的看好,也是对于后市股指反弹的信心。(记者童芬芬 实习生朱晓萌)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