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地方债广东至少分得110亿 仅次于四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2000亿地方债广东至少分得110亿 仅次于四川
2009年03月19日 11:26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建言借力地方债推广东产业升级

  尘封了十年之久,“地方债”再一次被启用,并正从幕后走上前台。对于外界而言,我国此番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已不再是悬念,但我们十分关注:广东究竟能在这2000亿元的“盘子”里分得多大份额?这有限的债券份额,能在多大程度上为眼下虚弱的广东经济输血强身———它们能否助力广东实现今年“8.5%”的GDP增速,以及中长期的产业升级目标?

  广东至少斩获110亿,仅次于四川

  连日来,记者多方求证,试图准确探知广东在此次“分羹”中所能斩获的份额。从各路消息源所提供的信息看,尽管广东无望实现今年“两会”期间所披露的近600亿元的申报目标,但是最终拿到110亿元—115亿元应该不成问题。

  与之相关的是,昨日资本市场亦有信息流传称:到目前为止,2000亿元地方债各省额度也已经基本确定。其中,四川180亿元,广东110亿元,云南84亿元,广西65亿元,陕西60亿元,北京56亿元,宁夏30亿元,湖北80亿元,重庆55亿元左右……

  对于上述“分配”方案,国家发改委研究院的一位专家昨日受访时颇为认同。他分析说,四川获得最大份额是必然的,一方面,四川地处西部,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投资机会和资金缺口比东部及沿海地区大,符合财政部此次明确提出的“向中西部倾斜”的原则;另一方面,去年发生的特大地震,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四川对于建设资金的需求。

  “实际上,广东能拿到超过100亿元的份额已经很幸运了。”在这位专家看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镇,广东能否在眼下的全球性经济寒潮中保持健康至关重要,中央对之给予援手很有必要;但相比之下,与广东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江浙地区,却在“地方债”上未有大的斩获,“由此也可见,广东路难任重”。

  中央财经大学的郭田勇教授也持有上述观点。他进而认为,在地方债分配额度上,除了财政部已经明确的原则外,刺激内需的地方配套投资资金缺口,以及地方对于发行债券后的偿还能力或许也是中央考虑的主要因素———毕竟广东具有足够的“还债”能力。

  资金用途明确广东重在“保增长”

  在17日晚发布的16条“军规”中,财政部特别强调了发行地方债所引入资金的用途,即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2009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困难的一年,包括广东在内的地方财政的收支紧张的状况将十分突出,因此必须通过发行国债较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财政部财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在受访时认为,“如果不及时筹集地方配套资金,将有可能延缓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进度,从而影响保增长大局。”

  “中央财政这次不仅仅是扮演‘代发’的角色,实际上他们对于资金走向有着十分严格的监管。”银河证券高级宏观经济学家苑德军在受访时说,这并不妨碍地方政府将资金用到具体的“保增长”目标上。

  在苑看来,尤其是广东这样与国际经济关联度极高的省份,投资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眼下的经济增速不能得以保证,就业、出口、产能等诸多尖锐矛盾都会集中引发,未来所需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他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广东已经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公益事业方面建立了很好的基础,相比于中西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诉求而言,广东的落点应重在“保增长”。

  专家建言

  “广东宜放眼长远推进产业升级”

  与上述多位专家的观点不太一样,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并不看好“地方债”的功效。在他看来,地方政府发债的动机更多地还是着眼于眼下所需。

  “虽然地方债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困难,但其力度毕竟有限。在目前新一轮政策扩张下,提升地方融资平台的能力与规范性已成当务之急。”杨涛分析说,地方债只是一个过渡性工具,而要解决地方建设投融资难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可持续性资金来源;从短期来看,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长期信贷支持更加符合国情,甚至可以增设长期信贷银行。

  郭田勇教授也认为,基于广东经济的长远考量,如果能利用好此次“地方债”的能量,不失时机地促进产业升级,等到经济复苏时,广东经济将有望爆发出更大的后劲。

  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同样中肯地表示,在此前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中广东所获仅有15亿、在今年预安排的1300亿元新增投资中,广东也只有20亿元左右,这对于面临严重困境的广东经济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考验,广东眼下确实需要巨额的资金,但“广东更宜放眼长远推进产业升级。”(记者郑春峰)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