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1日 星期五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中国该如何应对经济过热?
2007年09月21日 16:31 来源:中国青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次会议把防止经济过热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显示了决策层对经济过热中一些现象的担心,那么什么是经济过热?过热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后果?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应对?

  什么是经济过热?

  其实经济过热并非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术语,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定义。也就是说,大家对于经济过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于什么才是经济过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有人认为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就会过热,也有人认为物价上涨就是过热,还有的从投资高速增长来判断经济过热,而笔者较为认同的一种观点就是经济是否过热最重要的是比较实际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不过,无论上述哪一种说法,要用来判断经济是否过热都不容易,因为大家对于增长速度到了什么数值才是过热,大部分时候很难达成一致。

  一般而言,经济过热往往是投资的过热所引发的,由于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就会提高各类资产的价格,投资的收益率也就进一步提高,而投资收益的提高就会进一步吸引资金进行投资,扩大投资规模。由于从投资到生产有一定的滞后,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投资形成的产能全部完成,可能产品供应会超过市场的需求能力,投资不能产生足够的回报以雇佣工人和偿还银行贷款,此时就有可能出现大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而银行出现大量坏账,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经济过热的后果其实就是造成经济寒冬,虽然在过热的时期内可以享受短暂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却不可持续。因此,政府往往希望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以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从2002年底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高于10%的增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所有这些数据,让人一看就感觉中国经济热浪滚滚,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经济形势跟踪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明确认为,目前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向过热转变的表现更加明显,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但是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很好,不必过分担心,著名经济学家赵晓就认为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增长本身的高低来判定经济是否过热,他认为中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在攀升,但是没有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攀升,现在的高速增长非但不显示经济过热,经济的运行反而可能是更加平稳,并且有可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以及结构都在向良性方向变化,国民经济运行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候。

  政府:如何防止经济过热

  就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目前的较快发展,虽然会产生过热的可能,但是现在还是处于有理由和有支撑的增长当中。实际上,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出口较快增长。我国2003年出口增长34.6%,2004年增长35.4%,2005年出口增长28.4%,2006年增长27.2%,今年上半年增长27.6%。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自然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经济就会有很高的增长速度。这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江浙一带的加工企业供应全国的小商品,江浙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其次,国内消费增长。除了出口需求的拉动之外,国内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对经济总体增长功不可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11759元,增长10.4%,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52元,增长14.2%,而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700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已经达到2002年全年的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相应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6月份增长16.0%),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第三,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去四年,我国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这些原因,也带动了中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规模的增长远远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成为许多人担心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如果投资增长长期居高不下,总有一天会超出市场需求,因此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也是必要的。不过,对于政府应当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却各家看法不同,根据当前的形势,笔者认为宏观调控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当重点压缩政府驱动的基础建设投资。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其增幅甚至远远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财政收入今年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6118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使得政府部门有了投资冲动,但是政府的常规支出一般增幅不大,增加的财政收入就需要找到出口。当前,公共财政最需要的不是投资于硬件建设,而是需要补上以前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欠账。但是这些方面的投入难以带动GDP的迅速增长,带动GDP增长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这样一来,社会投资规模就会居高不下,中央的宏观调控也就难以落实。因此,控制压缩政府驱动的基础建设投资是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应当防止国有企业的盲目投资。在企业投资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投资相对理性,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也会较为客观,因此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投资上的冲动较小。但是国有企业却有所不同,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对投资缺乏必要的谨慎和责任心,在地方政府提高政绩的压力下,国企领导往往顺从压力进行大规模投资。另外,许多国有企业的利润丰厚,如果不进行投资,就不能保持利润增长,会影响企业领导的考核业绩。因此,我国当前投资领域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国有企业,而不应像以前那样老是盯着民营企业进行调控。

  百姓:如何防止资产缩水

  无论是经济高速发展还是经济过热,一个后果就是在资金的追逐下,资产价格会不断上涨。只有资产价格到了投资已经无利可图之时,上涨的行动才会停止。资产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会产生传导效应,也就是使得消费品价格上涨,但是最明显的还是各种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使得货币出现相对的贬值。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适合老百姓投资的渠道。而改革过程中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不足,使得老百姓不得不抑制花钱的冲动,任由你说破嘴皮,也将钱紧紧地捂在手里。如此一来,普通老百姓明明知道存钱在银行不合算,也还是要放在那里,导致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居民存款余额连年高速攀升。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年出现了改观,今年上半年居民户存款仅增加8271亿元,同比少增5938亿元,其中4月和5月居民储蓄存款相继减少1674亿元、2784亿元,创造了历史纪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股市的大幅上涨,吸引了大量居民存款进入股市。但是6月份震荡的股市使之前从银行涌出的储蓄存款又回流银行体系,6月份居民户存款增加1678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之下,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才能保证自己的资产既不缩水又安全呢?笔者有如下几条建议:

  第一,提高投资比重。过去我国居民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货币资产,也就是银行存款,如果在通货紧缩的时期,这倒是很划算的。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存款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资产缩水,以前能买得起的很多东西就买不起了,或者只能少买了。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老百姓应当树立投资观念,提高自己资产中投资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而不是蒙受损失。

  第二,分散投资风险。在我国,目前适合老百姓的投资渠道虽然不多,但是也还是有一些选择。例如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正常化,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黄金和外汇已经开始开放投资。对于没有多少投资技能的普通居民来说,可以将自己的资产分散进行投资,购买一部分股票,再购买一部分基金,还可以投资一些黄金或者外汇。不过,在进行这些投资之前,一定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至少能有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例如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时期,不要持有美元,而应当持有欧元或者其他货币。

  第三,稳健投资为主,投机获利为辅。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的主要目标应当定位于资产的保值,而不是投机获利。这就要求大家主要投资于基金、黄金等等,而不应当投资于股票权证、期货等等高风险的领域,如果没有专业技能,也不要投资于古董和艺术品,否则很可能不仅资产无法保值,甚至可能把本金亏进去。

  总之,防止经济过热已经不仅仅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考验,在老百姓逐渐富裕的今天,已经是一件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情,政府的宏观调控既需要考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进一步学习大国崛起的智慧,老百姓也需要学习大国公民的素质和投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周城雄)

编辑:席梦婷】
相关报道
·中国央行调查显示企业家对经济过热担心明显增加
·专家:上调个体户所得税起征点不会加重经济过热
·世行: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明显过热的现象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