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资金"勾兑"注水基金" 严重侵害基民利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帮忙资金"勾兑"注水基金" 严重侵害基民利益
2009年03月19日 11:49 来源: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期,借助股指回暖“春风”,各基金公司纷纷开始新基金发行工作。数据显示,新基金的募集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去年熊市中盛行的现象,即基金销售全靠券商、银行等渠道手中大客户的“帮忙资金”赞助认购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为了比拼规模,基金公司甚至不惜搞“亏本营销”。业内人士认为,帮忙资金的进入造成虚假的繁荣景象,将严重损害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大客户假买只为凑数

  2008年股指大幅下挫,投资者投资热情跌至低谷。“帮忙资金”在基金销售中极为盛行,有业内人士称:“如果不是有大客户的赞助,很多基金根本无法达到成立标准。”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内共有112只开放式基金成立,其中35只为股票型基金。而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这35只股票型基金中,除富兰克林国海深化价值基金、信诚盛世蓝筹基金等三只基金规模出现上升外,其余基金均出现较为严重的缩水情况。32只基金总规模由成立时的494.67亿份缩水至367.44亿份,缩水程度超过25%。其中,鹏华盛世创新基金由成立时的11.45亿份缩水至2.86亿份;景顺长城公司治理基金由成立时的2.73亿份缩水至1.27亿份;其中缩水最为严重的为天弘价值成长基金,缩水程度达70%。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帮忙资金”赞助认购基金是业内比较流行的做法。大家都不想首募规模太难看,但是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又很低,很难凭借正常渠道销售获得满意的规模。特别是一些名气不大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投资者对其认同度较低,只能选择拉“帮忙资金”认购。这些资金通常来源于券商、银行手中的大客户资源。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之前,会首先与销售渠道联系并签订销售协议,客户经理就会动员手中的客户资源待基金发行时进入,一旦开放申赎就立即退出。

  某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称,春节之后成立的新基金规模都很大,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帮忙资金。特别是银行系基金,凭借得天独厚的银行渠道资源,总行下达的任务如果无法完成,银行员工也会出钱自购。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目前成立的新基金没有什么水分,但实际上“帮忙资金”仍然占有一定比例。

  “帮忙资金”不是无偿帮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帮忙资金”认购基金并不是无偿为基金公司做贡献。基金公司通常要对这些资金减免申购赎回费、支付一定的使用费用,有的甚至还要赔偿客户损失。

  某银行个人理财部张经理告诉记者,年初时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发行一只债券型基金,当时这家公司称根据分析国家马上要降息,届时债市一定会火爆,帮忙资金如果在此时进入,将会稳赚不赔。张经理因此动员了客户将2000万元资金全部购买了该基金,没想到还在发行期时国家便宣布降息,但是该债基却没有改变当初的投资策略,待其建仓完成后正赶上债市大跌,基金净值损失严重。据张经理介绍,最后,基金公司为了能够留住客户以及维持和银行的关系,自掏腰包将损失赔给了客户。

  某基金公司渠道经理称,为了在行业内生存下来,很多小基金公司甚至高价“租借”帮忙资金。客户在申购时正常缴纳申购费用,但是一般基金公司会与其口头协商,待资金撤回时给予一定比例的提成,也称为客户维护费。这笔费用的比例一般为认购费用的5%~10%。

  业内观点

  “帮忙资金”根本不进股市

  “现在阶段,新基金不可能很快建仓,主要为了保证帮忙资金不受损失。”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他表示,现在虽然投资者投资意愿有所增强,基金开户数量也有所上升,但是大多仍处于谨慎的试探阶段,毕竟中国经济是否见底谁都说不清楚,对股票型基金仍然有很强的不信任情绪。所以,公司新发的这只基金中帮忙资金仍然占很大一部分,为了保证基金净值不下降,使“帮忙资金”能够安全撤出,唯一的方法就是减缓建仓节奏。

  对此,德胜基金研究中心江赛春认为,这种行为对于基金的投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如果有这种资金的存在,基金在操作时需要预留出很大的现金空间,在投资时就不会有很好的资金配置。干扰了基金的投资,必然会伤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违背了证监会的规定。同时,也说明这些基金公司本身的销售能力、投资能力都十分有限。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在获得“帮忙资金”赞助后,一般会提前通知基金经理不能使用这笔资金,市场所期待的新基金大举入市情况很难出现。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景象。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一定要对该公司的投资历史、产品表现情况加以研究和判断。尽量选择规模稳定增长、投研能力强的基金公司旗下产品,这样才能降低投资风险。(李玲)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