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市场震荡盘整 债券牛市可能进入尾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债市场震荡盘整 债券牛市可能进入尾声
2009年04月24日 16: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了解到,与进出口行6月期贴现债的发行相比,上周记账式7年期国债的发行则相对冷淡。分析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弱势整理格局下,国债投资显示出了“趋短避长”的心态。

  短债显示更大安全预期

  4月17日,财政部发行今年的第六期记账式国债,期限为7年。发行结果显示,最终中标利率为2.82%,低于当前二级市场水平,但落于市场预期之内。240亿元的招标总量获得了435.2亿元的有效投标量,认购倍数为1.8倍。

  “这一倍数低于前一交易日进出口银行6月期贴现债所获的2.1倍的认购量,显示出市场对于短债更加追捧,对于长债则有些冷落。”中国银行交易中心(上海)交易员曲红表示。

  上周财政部发行两期记账式贴现国债,发行期限为91天及273天,发行额度为150亿元及200亿元,发行价格分别为99.795元及99.314元,折合年收益率为0.84%及0.93%,分别获得2.11及1.67倍的认购倍数,显示出机构对短期国债的认购热情较高。

  中信银行分析师曹可书表示,“现在实体经济出现好转,债券收益率也有所上行,但7年期国债跨越5年的经济周期,利率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曹可书说,通过对过去几年7年期国债发行利率的计算,7年期国债平均发行利率为3.33%,中位数则在2.93%左右,因此,以目前2.82%的水平来看,7年期国债未来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目前市场的预期已经改变了,避险情绪让机构对于中长债的态度更趋谨慎,会更倾向于短债。”中国银行交易中心(上海)交易员曲红说,此外,市场流动性也非常充足,投资短债也要比长债更加安全些。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7年期国债主要是机构的配置性需求,以国有大行投资户的配置为主,保险公司也会少量配置,但对其他机构来说投资价值则不大。

  二季度将呈震荡盘整格局

  对于二季度国债市场的走势分析,记者采访的多家机构均认为,由于市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国债市场二季度将呈震荡盘整格局。

  申银万国日前发布的策略报告称,二季度收益率将窄幅波动,债市交易型机构交易空间不大,但可以利用预期变化的修正进行波段操作。一旦收益率达到波动上限就可以买,达到波动区间下限就需要卖。

  中长期来看,申银万国认为,宏观经济不可能持续反弹,再次回落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在窄幅波动后,债券收益率必然作出方向性选择,同时收益率向下突破的概率会更大。

  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杨辉表示,随着中长期利率的上升,当前利率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了通胀预期,未来利率上升的空间应该较为有限。杨辉说,从经验来看,在通胀预期不是很强的情况下,目前10年期国债3.2%左右的水平与以往CPI在2%甚至3%左右的水平是比较一致的。从短期来看,当前债券利率上升的幅度也远远超过CPI变动的影响,表明了预期在定价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人保资产综合分析资金面及债券供求关系后表示,对二季度债市整体持中性偏悲观的看法,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小幅上行,收益率曲线将略微平坦化。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首先,短期内,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经济最糟糕的时刻投资者都已经历过,并且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下,短期内经济将会有所反弹。其次,预计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不会再次出现更宽裕的情形,并且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模式在发生改变——由外汇占款转变为公开市场操作,后期资金面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在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局面下,也不需要对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过度担忧。

  债券牛市可能进入尾声

  中金公司4月20日发布报告表示,正当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继续处于衰退之中,且在未来的3至6个月还没有好转的迹象时,我国经济短期来看已经走出低谷,并逐步复苏。

  报告预测,第二季度利率还存在一次小幅不对称降息的可能,但随着国外主要经济体在不断大量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的4万亿元投资也渐入佳境,如此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预示通胀正在慢慢走来,第二季度可能是这轮经济周期中最后的低利率时期,也是2008年债券牛市以来的尾巴了。

  但分析人士又从宏观经济的另一面认为债市慢牛行情二季度仍将持续。华宝兴业基金经理曾丽琼表示,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经济指标可能有一个阶段性好转,对处于高位的债市会有一定干扰影响。但从基本面来看,经济下滑的趋势中期难以改观,接下来的债市仍可能呈现慢牛行情。

  申银万国研究员张磊认为,现在谈经济复苏还为时尚早,更大的可能是在底部徘徊。张磊认为债券市场目前的调整属于阶段性,未来依然会处于牛市的趋势之中,出现拐点的风险比较小。(记者:方家喜)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