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近百万劳动力入疆采棉 往返70天创造数十亿收入(2)

2008年11月04日 12:5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能人”带队和拾花“状元”

  一望无际的棉田,长势喜人的棉花,让张汉华看到了丰收的美好景象:“刨除各种投入,一百亩棉花,按照今年的市价,纯收入不会低于8万元。”

  这个50岁的汉子,同样来自以“苦脊甲天下”而著称的甘肃定西,他的老家在通渭县陇川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县城一家单位上班的老张辞掉公职,带着妻子和儿子,远赴新疆。

  如今,他的根已经深深扎在新疆这片广袤的棉田里。十几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老张已经成为142团19连的职工,承包了连里的120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劳务经纪人,每年为团场招聘拾棉工。他每招一个棉农,团场就奖励他50元。

  张汉华的家也在19连连部附近,由连部统一修建的平房,四周种满辣椒,栽上一排排的杨树,再远处便是连绵不断、像白云一样的棉花地。由张家向东行走三、四里路,一片棉田里,百十来人正忙着拾棉花。张汉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些人都是他从老家陇川乡带出来的,共有112人。

  作为劳务经纪人,张汉华曾经到河南、湖北等地去招过拾棉工人,“刚开始时不好招,人生地不熟,人家还以为你是人贩子。”老张说,“后来他直接就到自己的老家去,直接和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再加上自己是当地人,有一些亲戚朋友,你串我,我串她,哗啦啦就来上百号人。”

  多年来,老张凭借自己的诚信,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赴疆拾棉可以为乡亲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也为地方经济做了贡献。而老张自己通过每年的劳务经纪,也有数千元的收入,可谓是“两全齐美”。

  今年通渭县针对赴疆拾花,制订了“政府组织、能人带队”的政策,张汉华认为更加灵活务实,更加有利于经纪人和政府、团场之间的合作。今年陇川乡共有220人赴疆拾棉,这支队伍就由张汉华、乡带队干部周富康及另一个女劳务经纪人何永康共同管理。

  何永康是张汉华的侄媳妇,30来岁,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受张汉华的影响,全家迁到新疆,如今也成为团场的职工,走了一条和张汉华相似的路。作为一个女劳务经纪人,何永康已经带了三年拾花工,由最早的30人发展到今天的55人。

  而10余年前,何永康在这里的生活之路是从拾棉花开始起步的。如今,她在带拾花工的同时,自己也拾棉花,家里的一切事务则暂时交给丈夫打理。她的弟弟在她的带动下,也赴疆拾棉花,并夺得了去年的拾花状元。“这个小伙子胸佩大红花,在棉田里照像,一时被传为佳谈。”同行的142团宣传科张杰科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通渭县近2万人的拾花大军里,何维芳已经是一个“名人”了。这个来自该县碧玉乡的农家妇女,以其灵巧的双手和吃苦肯干的坚韧毅力,连续几年都成为拾花能手。她今年的目标就是要夺得拾花状元。这样就可以得到兵团奖励的一张飞机票,飞机票则直接折合成1000元钱。

  10月12日,在142团14连的一块棉田里,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何维芳的棉花袋子拾得满满的,过秤之后为20公斤,而其他人则拾了10公斤,最少的才4公斤。

  而相邻的142团19连另一块棉田里,来自通渭陇川乡的史早红一直在这一组拾花工队伍保持领先优势,她的拾花量已经超过4吨,最多一天拾棉花120公斤。她和她的妹妹在棉田里展开了拾花比赛。

  通渭县赴疆拾花工总带队王嘉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到新疆拾花分为三个阶段,即头花期、二花期和三花期。头花期拾花容易,像何维芳一天最多可拾花180公斤。到三花期已经进入拾花的收尾阶段,棉花少,不好拾,人均日拾花量约在40公斤左右。通渭县今年预期人均拾花目标在2吨半左右,根据目前的情况,达到3吨不成问题。

  带着母亲拾棉花的常亮亮

  10月13日,记者来到通渭拾花工的另一个驻地——142团16连连部所在地,见到了常亮亮,这个年方19岁、透着青春气息的姑娘,夹在几十个饱经沧桑的农村拾棉妇女中间,如同一株绽放的白棉花。

  为了让常年在家操劳的母亲有一次出远门的机会,常亮亮动员母亲一道赴新疆,“沿途火车上的拥挤、路上的大漠戈壁风景、广漠的新疆棉田如果不到新疆拾棉,母亲一辈子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常亮亮为自己的拾棉之旅如此定位。

  到新疆之后,团场的车直接将她们从火车站拉到驻地。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便开始拾棉花。她们的拾花目标是5吨左右。今年新疆拾花价格1元钱/公斤,她们的拾棉收入可达到5000元左右。

  刚进棉田时,蚊子特别多。“人俯身摘棉花时,蚊子密密麻麻的飞起来,叮的脸上胳膊上满是疙瘩。”吃过晚饭的常亮亮坐在宿舍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杂志,对记者说。

  由于在拾花女工中“独秀一枝”,常亮亮的到来吸引了一些团场年轻小伙子的目光。她走到棉田里拾花,“总会有一些新疆小伙前来搭讪。”

  两个月下来,常亮亮觉得自己被棉田的太阳晒黑了。“想去团部镇上转一圈,买一双漂亮一点的鞋子,一直忙着拾棉花,没有机会去。”常亮亮有点遗憾,“等回家时再去,好不容易来趟新疆,怎么说也要转一转。”

  王嘉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像常亮亮这个年龄的姑娘,一般都去天津、江苏、深圳等地的服装厂、纺织厂做长期性打工,拾棉花毕竟是一项短期的季节性劳务输出,一般是30到50岁的农村妇女出来干,短短两个月挣上两三千元,对通渭这样一个贫困县而言,也是农村家庭的一项大收入。”

  站在新疆棉田深处的夜空下,常亮亮有些寂寞。她说:“非常想家。”晚上10时许,拾花工宿舍里的灯都熄灭了。带队干部李亚金说:“早上六点多她们就得起床,吃早饭,踏着晨曦赶往棉田。”

  “11月初,这些来自甘肃、河南、宁夏、四川、重庆的拾花女工们将陆续撤离,之后这些房子将变得空荡荡的,棉田也变得空荡荡的。”一位当地干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到明年这个时候,这里又会繁忙而热闹起来。”(记者 包锐 ★李开南/甘肃、新疆报道)

  解决拾花工紧缺是长期任务

  ——专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局外来劳动力管理部部长李建军

  多渠道、多元化引进外省农村劳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拾花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呢?

  李建军:积极引进和合理使用外来拾花工,努力解决兵团拾花工的紧缺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兵团党委、兵团高度重视劳动力的引进管理工作,把合理调节和有序引进劳动力作为棉花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劳动力的引进及组织管理上,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疆自治区地方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兵团拾花,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兵地融合的战略措施来抓;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季节性拾花劳动力,进一步加强了省际间的劳务合作关系,先后与河南、四川、甘肃、重庆、青海、陕西、宁夏、安徽、山西等省(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疏通了劳务渠道,建立了劳务基地,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引进外省农村劳动力的格局。

  新疆兵团与各地的劳务合作按照“政府搭台、双方自愿、市场配置”的运行模式,建立劳务合作的长效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对拾花工的要求是身体健康,1850岁,女性占80%以上。

  拾花工的输入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细事。要提前做好拾花工的生活安排,保证他们入疆后能及时投入到生产劳动。要加强对秤量和劳动报酬结算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克扣和拖欠民工劳动报酬等现象。积极与铁路部门的联系,保证拾花工顺利返乡。

  劳务经纪人成为引进拾花工的主体

  《中国经济周刊》:请介绍一下兵团和全国各省市劳务合作是如何进行的?

  李建军:兵团劳动保障部门针对团场农业一线需求季节性拾花工的情况,加大了与疆内和外省、市的劳务合作力度。针对具体情况对兵团拾花工的需求、拾花价格提前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和新闻媒体,及时发布兵团拾花工需求信息,对拾花工引进工作的指导思想、运作原则、用工时间、用工条件、拾花指导价格予以公布。从而使有关省(市)劳务工作部门,能够全面、详细的了解兵团拾花工的相关信息。

  2007年,先后组织300多名拾花劳务经纪人参加了河南、甘肃和重庆市的劳务对接活动,积极宣传兵团有关引进拾花工的政策措施,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在拾花工引进协议、引进程序、运作方式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还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改善拾花工生产、生活条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拾花工的需要,让拾花工吃得好、吃得惯。而且为拾花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满足了拾花工的大病医疗救治需要。

  《中国经济周刊》:兵团与各地未来的劳务合作方向是什么?

  李建军:由于兵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一线劳动力已经基本饱和,合作双方一方面要共同继续做好拾花工和长期包地工的服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展其它领域的劳务合作,如建筑业、采掘业、养殖业等其它领域的劳务合作项目。

  合作双方要不断完善拾花工的引进管理机制,双方联合培训拾花劳务经纪人,使拾花劳务经纪人成为引进拾花工的主体,逐步将拾花工的引进管理工作纳入到“行政搭台、双方自愿、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轨道。

  甘肃已成为兵团第二大劳务输入省

  《中国经济周刊》:兵团与甘肃省的劳务合作进展得如何?

  李建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甘肃省有着长久的、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前期,甘肃省就开始组织大批农村劳动力支援边疆建设。1954年兵团正式组建后,又多次组织大批人员支边。目前,兵团259万人口中,甘肃籍的就有35万多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为边疆的稳定、兵团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几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甘肃省劳动保障厅、扶贫办、劳务办等部门在劳务工的输出、引进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固、良好的合作与友谊,有效地缓解了兵团劳动力不足的状况。甘肃每年在兵团务工人员近20万人。

  引进拾花工方面,甘肃省劳务办驻疆劳务管理处的魏文升主任主动与我局有关部门联系,加强协调与配合,及时召开座谈会,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同时,他们经常与兵团各师、团联系,积极做好劳务工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其中,2004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9.2万人,长期包地工1万人,其他工种2万人;2005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10万人,长期包地工1.5万人,其他工种3万人;2006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11万人,长期包地工2万人,其他工种4万人。2007年,引进甘肃籍拾花工11.7万人,长期包地工3万人,其他工种5万人。

  2007年4月,甘肃省副省长石军同志一行到兵团考察,并与兵团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劳务合作的会议纪要》,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两省间的劳务合作关系。甘肃省劳动保障厅及相关部门也多次来兵团、师、团场实地考察,与兵团五、六、七、八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甘肃省已经成为了兵团第二大劳务输入省。勤劳、淳朴的甘肃籍拾花工也受到了兵团一线职工的热烈欢迎。

  2008年,截止目前甘肃省已达到兵团拾花工13万人。劳务输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实现了劳动力供需双方的互赢。甘肃在兵团的务工人员,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兵团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为兵团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 包锐 ★李开南/新疆报道)

[上一页] [1] [2]

编辑:蓝玉贵】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