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 中资银行迎来“单飞”契机?(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外资“撤离” 中资银行迎来“单飞”契机?(3)
2009年01月19日 09:4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资行新契机来临?

  尽管有分歧,但不可否认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驻,对曾经身陷困境的中资行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几年后的中资行,能否安然应对外资行如潮涌的减持行为,则是疑问。

  当事方之一的建行高层曾在媒体见面会对建行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并称很难再找到像建行这样好的金融机构投资。而据建行称,此次美国银行减持其股份,长期机构投资者购买反应热烈,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各界对中资行的信心。

  正如郭田勇所言,外资行撤离,首先对他们来讲未必是件好事,对中资行来说也未必是坏事。

  他说,撤离有部分原因是为短期目的,但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增长速度仍然很高,以后,再想找到比中国银行业盈利更大的银行恐怕很难。而近几年来,中资行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制度、框架,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外资撤走,产生很大影响。

  曾致力于东欧国家国有银行战略投资者最终演变为银行控股者研究的吴志峰则直言,在东欧国家,外资银行控制了70%的银行,而一国银行业如果被外资银行控制在他看来是灾难性的,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因此他认为战略投资者现在减持对中资行是好事。

  鲁政委表示,当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获得法人银行资格后,对中资行无所保留的技能传授就会受到制约。说到底,发展还是要靠中资行自身。也因此,他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退出,对中资行“自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已然股改完毕,但16日正式挂牌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仍然面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一大必修课。此轮中行、建行连番遭减持,以及工行可能面临高盛减持的压力,都带给农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都多了一些思量。

  因此,有分析认为招商银行未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却在股份制银行中发展势头最足,那么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一定是中资行深化改革的必然条件。但我们回不到2003年,也就无从知晓,如果缺乏始于几年前的外力推动,中资行整体境况是否能有今日的局面。

  周昆平则认为,实际上,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创办,本身就具有国际视觉,理念先进,其发展模式也借鉴了台湾、香港银行的模式。而鲁政委则就招行具体业务做了进一步分析,招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成立时间较长,而在招行致力于零售业务时,却无人与之竞争,也因此,招行得到了发展的先机。

  鲁政委认为,目前海外金融机构自身情况欠佳,农行未必能找到合意的投资者。此前外界也称,农行不一定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会考虑本土机构。鲁政委说,比如保险可以入股,保险很多业务要银行分销,两者达成战略合作,可实现业务上的协调效应。

  吴志峰则认为,不能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银行改制的必要条款。第二,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的眼光要向内,不是指望靠外部压力来推进,而是要通过内部机构的制衡来推进,比如对内资企业开放,引入民族企业作为银行股东,通过股东之间利益的制衡来改善银行治理,他进一步认为国内机构应借外资行抛股的时候接盘,以形成内资股东主导的银行治理结构。

  郭田勇则说,农行以及同样有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的光大银行有一大优势,即中、建、工从境外战略投资者得益不少,农行可以借鉴,农行可少走很多弯路,发挥后发优势。他认为,引入海外对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发展优势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自然最好,但目前海外金融机构目前形势不乐观,引入的话,可能又遭遇“贱卖”的争议,农行也会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农行可吸取其他几家银行的经验,但却又不一定引入境外投资者。(记者 周鹏峰)

  近期外资减持中资银行H股事件

  2008年12月31日,瑞士银行清空所持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8.08亿美元

  2009年1月2日,摩根大通减持244.6万股招商银行H股,涉资3552万港元

  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减持建设银行56亿股H股,套现约28亿美元

  2009年1月7日,李嘉诚基金会出售所持20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5.24亿美元

  2009年1月8日,瑞银集团增持了约541.73万股招商银行H股,涉资7525万元

  2009年1月8日,交通银行发表声明,汇丰强调不会减持交行股份,双方将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2009年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悉数出清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份,套现约24亿美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财经频道

【编辑:蓝玉贵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