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庆:中国股市照搬国外标准不切实际(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周正庆:中国股市照搬国外标准不切实际(2)
2009年02月02日 10:40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正庆:这个问题很重要,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具体扎实的工作。

  例如,怎样正确的把握对股市价值的分析和判断就非常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判断标准。前几年,在对中国股市的估值如何正确判断的讨论中,很多人都以市盈率为标准进行分析。

  我认为,在那场讨论中有两个误区需要澄清。首先是,在进行国内外市盈率的对比中,比错了对象。有些人把美国道琼斯指数的30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笼统的、不加分析的与中国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的综合市盈率强行对比,夸大了我国上市公司市盈率过高,误导了广大投资者。

  其次,盲目与国外攀比看齐,不考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有些人没有严格的科学数据积累和计算,信口说出的市盈率往往比实际高得多,扭曲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合理的市盈率水平是由企业的盈利增长的幅度决定的,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往往高于西方国家,这是由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企业盈利水平较快增长决定的。

  例如,甲公司的盈利增长预期每年12%,乙公司的盈利预期不增长,那么甲公司42倍的市盈率与乙公司15倍的市盈率是相等的。若硬要按照西方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给中国股票市场定价,那就像要求中国经济增长率应当下降到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3%的幅度一样不合理。

  我们不能说比西方高一倍的经济增长率就一定意味着经济的过热,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比西方高一倍的市盈率就一定意味着中国股市泡沫严重。不同的市场应有不同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继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我国股票市场保持较高的市盈率是正常的。

  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预测中国股市今后的发展趋势时,常常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GDP的增长幅度可能有所调整就直接得出我国股市的股价仍要继续下调的结论。我认为,这种分析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从我国股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影响股市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国家制定的经济、金融政策往往会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股市的走向同GDP增长幅度的变化往往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2001年至2005年,我国GDP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而股指却从2245点下降到1000点,2006年到2008年,股指一度冲至6124点,又一度下跌至1600多点,而GDP增长率在这几年也并没有出现大的调整。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评价我国的股市,简单照搬国外的标准是不切合实际的,有必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按照落实“三个有利于”的要求,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分析判断方法和科学的估值标准。

  只有保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向上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才能做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记者: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呢?

  周正庆:首先,要搞清目前股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从2007年10月上证指数上涨至6124点,到2008年10月下降至1664 点,这种股市发展大起大落的局面对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从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我们清醒地看到那种对资本市场任其自由发展、政府放松监管、不能干预、不准干预、无所作为的主张所造成的恶果。当前,世界各国为稳定经济、稳定金融都采取了由政府筹措巨额资金对资本市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资本市场必将产生长期利好的影响。为了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为避免股市再度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我建议要积极考虑组建资本市场平准基金,以加强对股市的宏观调控,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保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向上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才能做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平准基金没有建立之前,可考虑先筹措一部分资金,通过有关部门或机构增持或购买股票,以表明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这里应当强调,搞活股市、保持股市持续稳定上升对于扩大内需、稳定楼市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搞活股市,使广大投资者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到应有的收益,才能使扩大内需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记者 董少鹏 秦炜 万敏)

【编辑:蓝玉贵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