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导致价格大跌 疯狂的矿产"套牢"矿老板(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金融危机导致价格大跌 疯狂的矿产"套牢"矿老板(2)
2009年02月10日 13:2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融危机导致价格大跌

  那如同过山车般的价格起伏,让倪建琛看得心惊肉跳,急在心里。他说:“铁矿价格下跌得很厉害,前一个月,每吨的价格在600元左右,这段时间有所回升,每吨在700元上下浮动。”

  倪建琛介绍,在市道红火的前两年,铁矿价格每吨达到过1500元。

  南方玉的价格波动同样很大。“最高的时候,每吨值3万元。低的时候,只有3000元。”倪建琛说。

  他告诉记者,投资金属矿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在铁矿这一块,我投入了三四千万元。”倪建琛说。矿的品位也很关键。如果碰到品位比较低的矿,回报率很低,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对于南方玉的投入也同样庞大,从2006年左右至今,倪建琛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超过了3000万元,每个月雇请人手,就得花掉几十万元。两年多过去了,倪建琛还没有见到效益。

  “开采难度很大,真正的矿体还没有出来,矿石所在的位置比较深。”虽然难度大,但倪建琛告诉记者,“我相信704地质队他们能够探出来,肯定会有东西。”

  得不到1分钱贷款

  这笔投资巨大的费用,倪建琛必须自己撑着,他从银行得不到一分钱贷款。“银行把矿产行业列入十几种高风险行业之一,一分钱也不肯贷给我。”倪建琛说。

  让倪建琛感到烦恼的是,当地居民听说有玉石矿,希望得到更高的赔偿,要求得到30%~40%的分成。“做矿很辛苦,做企业不容易。”倪建琛说。

  有业内人士说,“10个开矿6个赔,3个保本1个赚”是矿产行业的真实写照。“找矿的风险更大,有的可能血本无归,一点矿都没找到。”在海南一个地矿部门工作的关飞告诉记者。

  然而,可能存在的暴利机会,让人们容易忽视其间的巨大风险。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预测,进入矿业的资金或已达千亿元,甚至几千亿元。

  活跃的草台班子

  和投资采矿相比,投资探矿的风险更高。

  “具备探矿资格的,主要就是地矿部门。但实际上,现在还活跃着很多草台班子,偷偷地探矿。”关飞告诉记者:“你是勘探工程师,有这个职称,成立一个公司,就去探矿了。但这最后的成果不属于国家的,探出来以后就卖给私人老板。这属于乱来的,是滥采行为。他们也有设备,成本取决于配置哪些设备。一台钻机要200多万元。”

  一些私人老板则干脆聘请勘探工程师。“比如金矿,私人老板可能发现金脉一直往下走,有时候金脉会变窄,越来越窄,有时候会很宽。如果是很宽,那就很来劲,继续挖;但如果矿脉越来越小,越来越窄,最后看不到金了,那心里就有点慌了。天天挖,成本很大,一天好几万。这个时候,工程师的作用就很大了,决定了是挖下去还是不挖。”关飞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碰到看不到金脉的情况,那些实力够雄厚的老板,心里也不怕,再挖一两个星期,成本高就高,也无所谓,没准前面就有一个小金包。那些顶不住的,就不挖了,但前面的金矿品位有可能越来越高,储量越来越大。

  尽管成本巨大,但在勘探中,如果发现了百亿矿产,前期投入的几千万元只是一个小数字。

  地质队员的职业病

  对于倪建琛而言,投资矿产无疑是一次商业历险。而对专事矿产勘探的工程师们来说,寻找矿产资源是艰苦的历程。

  “做一辈子地质,非常累,”关飞说,“地质队的人普遍都有胃病。年轻的时候,早上去爬山探矿,晚上不一定能回来。碰到下雨,就在山上住,这样根本吃不好。早上带的饭,容易变馊,吃也吃不下。有时候没水,只能喝泉水。”

  来自福建的蔡宗毅是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队的总工程师。

  1982年8月,蔡宗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粤西地区信宜市前排镇大型锡矿区——信宜营岩锡矿工作,该矿区就在粤西地区最高的山峰大田顶附近。

  “找矿很不容易啊。就拿信宜这个大型锡矿区来说,地质人员从1979年开始进山,到1986年才形成并递交初探报告,其间共历时7年。而光写报告材料,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蔡宗毅说。

  蔡宗毅介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就有人在山区水沟里淘细沙找锡矿,同时也有人开采脉状锡矿。“1979年,我们地质人员到这里搞普查时,发现石英斑岩中含有锡,认为从中应可找到斑岩型矿床,于是就大胆地设计了一个平洞。进去看时,果然发现了里面有很多斑岩型锡矿体。”

  经过努力,地质人员终于发现了这个储量为10万多吨的大型锡矿。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