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社保基金“窟窿” 上海财政收支矛盾加剧(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财政补社保基金“窟窿” 上海财政收支矛盾加剧(2)
2009年02月24日 16:3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城市建设的巨大成本

  今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多个场合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叹苦经”。《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旁听多个小组和分组会议中,听到不少区县负责人或企业领导向市政府领导表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上,希望市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

  事实上,目前上海一些区县在财政上的困难并不为外界了解。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上海各区财政负债很重。郊区负债很大部用来分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而城区主要财政用于基础建设配套投资,需要很多钱。有的区每年财政支出20%-30%都是用来归还债务累息,有的区的债务已经达到该区一年财政收入的2倍。”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与北京轨道交通统一2元票价相比,目前上海的轨道交通较贵,平均市民每天上下班花在公共交通上的费用达到10元左右,希望市政府进一步出台民生政策,降低市民出行成本。

  对于这样想法,韩正市长表示:“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

  1月15日,韩正市长在“上海市人大市长补充发言会议”上还特意再次给代表委员算了两笔帐。韩正市长说:“按照规划,上海的轨道交通1-13号线,总里程350公里,预计总投资2380亿,政府至少要拿出35%近833亿的资本金。在已经将1、2号线的回收资金平铺用于新开工的线路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现在只到位近700亿元,还有200亿元,我也不知道哪里来。”

  韩正市长表示:“上海近期完成了到2020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规划城市轨道线路总长达880公里,未来还要需要投入2100亿,其中60%银行贷款,35%需要由政府支出的资本金860亿,外加前13条线的资本金缺口共计1000亿。”

  面对这方面的困难,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中央领导对于上海经济发展很关心,并为上海的发展出谋划策,找到了很多出路和办法,例如建议通过采取动用银行的贷款做项目资本金,这样财政就能空出一部分解决其他民生和社会问题。”

  土地财政、项目税收能否舍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一个家、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财政账本不出现赤字,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开源节流”,目前上海财政税收开源工作遇到了难处,原本依赖于土地财政、项目税收的增长模式就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了。

  1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坦言:“上海经济正处于转型,制造业要向高水平的发展,就要摒弃原有的项目税收。简单地建一个工厂很容易,建一个1000万吨的大钢厂,有两三年就起来了,起来之后就是几十亿的税收,钢厂本身还可以解决一千来人的就业,进而可以带动几万人的就业。”

  俞正声表示:“但上海不能再靠搞这些了,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档次。这种高端制造业给税收、就业带来的利益是不大的。例如上海的商用飞机项目,就业不会提高很多,税收效益也赶不上钢厂。”

  业界人士认为,虽然上海执政者对于不为传统的大项目税收“折腰”达成了共识,但对于曾带动上海财政收入若干年高速发展的土地财政是否能够舍弃依然并不明朗,若舍弃土地财政又将如何补足财政赤字,出路也不明朗。

  此前,上海市社科院曾发布专题报告称,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中,有25%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土地出让收益、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近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经营所产生的税金(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15%(未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加之上各种规费等,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2009年土地财政对于上海财政的贡献会大大降低。上海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文件显示,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8项政府性基金其在今年的收入预计“难度较大”,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预计2009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仅仅为458.5亿元。而以前若干年,仅仅土地出让一项收入的金额就超过这一总计数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编辑:蓝玉贵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