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有多少“券”其实是披着“消费券”的马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时评:有多少“券”其实是披着“消费券”的马甲
2009年02月26日 07:47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内林林总总的“消费券”,许多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券,多是商业促销手段而已。推行消费券,最佳莫过于中央财政出资,全国不分城市农村统一推行。

  自从成都、杭州发放消费券后,春节以来,消费券猛然间炙手可热,曾批判消费券不切实际、无法操作的声音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券方案,如旅游消费券、购房消费券、家电消费券等,推出这些“消费券”的,有地方政府部门,有媒体,更多的则是商家。

  然而,“消费券”越来越多,我们却离真正的消费券越来越远。这些名目繁多的消费券,多是商业促销手段而已,与国际上常见的消费券政策为不同的概念。

  消费券是什么?也许因国家不同,存在具体之别,但基本的特征差别不大,这里不妨小结一下:一,消费券是政府财政出钱,给民众一个额外的“红包”,鼓励民众花钱以刺激经济。二,消费券的使用范围几乎没什么限制,从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到家电、首饰等高价消费品,到健身、按摩等健康消费、以及外出旅游,宾馆住宿、饭店用餐等,都可使用消费券。因此,消费券实际等同于一张打上使用期限的钞票。三,消费券发放范围广泛,或不论贫富,人人有份,如我国的台湾;或虽然设限,但覆盖面巨大,如德国今年拟发的消费券,发放对象为受雇的劳工,在德国8200万人口有3000万人受益。

  可见,到目前为止,国内林林总总的“消费券”,许多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券,只有年前杭州发放的消费券,由于涵盖了老人、低收入者、学生等较广泛人群,消费限制较少,才些有消费券之实。成都向低收入者发放的消费券,是政府救济穷人的举措,不以刺激经济为根本目的,严格来说只是一种“救济券”(当然这种救济从政府职能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而以“消费券”的种种弊端来质疑消费券,也常因此打错了靶子,他们批评的,只是“伪消费券”的弊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券,往往并不存在这些弊端。如严格限定发放人群,一是甄别困难,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消费范围受限导致穷人将消费券打折换现金,消费券指定消费商家会扶持特定产业,影响市场公平等。

  作为商家,借着消费券的高人气关注,弄点商业上的噱头,无可厚非。但作为地方政府,没必要参与这场让消费券“泡沫化”的炒作。其实,为低收入者发放“救济券”,向外地游客发放旅游促销券推广旅游,这只是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向来有之,没必要冠以消费券之名。经济危机中加强对低收入者的救助,这是地方政府分内之事;推广地方旅游固然需要包装,但将旅游促销券换名为旅游消费券,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作用有限。地方政府如果认可消费券对于拉动内需的作用,那就拿出魄力学习杭州,由政府财政拿出一笔资金,设计出一套名至实归的消费券政策,真正普惠于民。

  推行消费券,最佳莫过于中央财政出资,全国不分城市农村统一推行。拉动内需,没有比消费券效果更直接的方式了,不可否认,消费券对于消费的刺激作用确实短暂,但短期手段和长期手段并不冲突,消费券是“救市”政策组合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不否认,消费券全部花出去,实际上一部分可能变为存款沉淀下来,但我们不可低估蕴藏在民间的消费潜力,沉淀下来也许会有,那估计将是小部分,退一步说,就算一部分沉淀下来,它也成为民间消费能力的增量,政府减少对社会财富的控制,更多地藏富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弊。更何况,杭州此前成功的经验已摆在那里,因此,扩大消费券发放的范围和规模,没什么可担忧的。

  □韩涵(北京 媒体人)

【编辑:魏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