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券商看后市:短暂回调后有望突破2500点(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九大券商看后市:短暂回调后有望突破2500点(3)
2009年04月04日 11: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惯性冲高后可能回调

  □太平洋证券 周雨

  在金融、地产等权重蓝筹股的合力推动下,本周沪深两市继续震荡攀升。虽然周二受美股大跌影响,两市大盘低开在5日均线之下,不过多头气势如虹,当日就将缺口全部回补,并在此后的交易日中稳步上攻,最终两市大盘在周五双双创出反弹新高,两市日成交额曾一度达到2500亿。

  尽管年线日益逼近,但目前上证指数并没有出现转弱信号,流动性充裕给股指上行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有消息称,3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规模仍然不小,说明自去年11月以来的信贷较快增长势头仍在延续。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有22只新基金完成募集宣告成立,合计募资规模454亿,平均单只基金成立规模为20.65亿,其中仅三月份就有15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在这22只基金中有13只偏股型基金,其中10只首发规模超过10亿元。对此批新基金而言,前期涨幅较小、市盈率较低的蓝筹股无疑是较佳的建仓品种。在本周市场多次大幅震荡和冲关之时,权重股都有所启动,这预示着下一阶段热点有望逐步转向大盘权重股。

  消息面上,本周二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我们认为,创业板的推出一方面会分流部分主板市场资金,对资金面造成一定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数量众多的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融资,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其积极意义重大。

  此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PMI为52.4%,高于上月3.4个百分点。该指数从08年12月起连续4个月回升,今年3月上升到标志经济收缩与扩张的临界点50%的上方,这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有企稳回暖迹象。

  综合以上分析,大盘下周仍具备冲高可能,但伴随股指重心的抬升,市场回调风险随之加大,建议投资者有选择性地持有前期涨幅较小或横盘蓄势的个股,对于前期涨幅过高的个股宜逢高减持。

  下周趋势 看多

  中线趋势 看多

  下周区间 2350-2500点

  下周热点 权重蓝筹股

  下周焦点 美国经济刺激方案

  追涨热情不高 逢低承接积极

  □新时代证券 刘光桓

  本周大盘震荡走高,一举突破2402点的前期高点并上攻至年线附近,盘中还创出2456点的反弹新高,周K线收一根带上下影线的小阳线,显示上档压力较重,下档承接力度较强,成交量较上周稳步放大,上升趋势保持较好,显示大盘继续在一个上升通道中震荡上行。

  我们认为,本周二的市场行情对后市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政策面来看,周二管理层公布创业板将在5月1日后进入实施阶段的消息,这是市场重新扩容的一个信号;为了对市场不产生太大冲击,管理层采取试探性的对冲动作,虽然创业板分流资金仅百亿元,且将在8月份以后,但股市下一阶段扩容的脚步已迈出第一步,短期内对大盘虽然影响较小,但对大盘二季度以后的中期走势将产生重大影响。

  从主力机构来看,周二在多重利空影响下,大盘大幅低开,但在中国太保、中信证券等金融股护盘带动下,最终收于5日均线上方并重回上升通道之中,表明从去年汇金公司公开买入三大行股票以示护盘以来,市场中始终有国家队主力机构在主动护盘;特别是在大盘岌岌可危之时,总有主力机构奋力做多金融权重股,救大盘以危难之中,以维护市场做多的格局。

  目前市场主力还在掌控着大盘的运行格局,营造着市场做多的氛围,并努力维持大盘的上升通道。目前市场做多信心比较坚决,但是追涨热情并不高,逢低承接资金则比较积极,市场已形成“买跌卖涨、高抛低吸”的投机性做多思维,本周每日成交量不断递增但大盘涨幅不大,就说明了这一点。

  综合上述分析,在此运行格局下,下周大盘短期内仍可谨慎看多,并有可能再创新高。但本周大盘在创出反弹新高后,虽然周五G20峰会达成1.1万亿美元的拯救计划和国内PMI已连续四个月回升等利好相继传出,但是大盘走势还出现明显的疲态,热点分化,二八现象严重,放量却不大涨,量价出现背离。因此,后市大盘的上升通道是否被破坏,金融板块为主的蓝筹股是否温和启动并稳步上扬,日成交额能否保持在1500亿左右,是投资者应重点关注的对象。操作策略上,投资者短线宜保持“买跌不买涨”思维,中线上则要做好随时准备离场的准备。

  下周趋势 看多

  中线趋势 看空

  下周区间 2370—2500点

  下周热点 金融、医药等中低价股

  下周焦点 政策面、成交量、海外市场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