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中国皮都:产皮革到产皮件 转型带来生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危机下中国皮都:产皮革到产皮件 转型带来生机(2)
2009年04月15日 22:32 来源: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生产皮革面临生死考验,生产皮件看到机遇

  就在上个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量将历史性地下降9%,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应该说,现在中国的出口形势比十个月前更加严峻,那么平阳水头镇,这个全国最大的皮革加工基地是否还能维持生存呢?

  皮革城商户:“没人要,主要是货源销不出去,没有生意做,我们这里皮革城全部人都在这里玩,织毛衣啊。”

  当记者再次来到南方皮革城的时候,一位商户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这里开始没什么生意做了,记者在市场里见到,以往车水马龙的市场,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顾客了,在摊位里面也很难见到商户了,大家有的在织毛衣、聊天,有的甚至是直接打起了麻将、打牌,这个全国最大的皮革批发基地如今笼罩在一片惨淡之中。

  皮革城商户:“市场很冷清,以前的时候,有车子买皮的时候,我们拿外边去量很忙的,现在你看,你进来的时候,没有一个拉车子的,量皮机都很闲的,没有生意,大家都在外面玩玩啊,说说笑笑嘛。”

  一位商户告诉记者,由于上游的制鞋、制衣企业订单锐减,现在一个月都很难做成一笔生意,即使做成的生意,自己的损失也很大。

  皮革城商户:“6块8左右,我们去年经济危机威胁到我们这里,一直跌,去年年底的时候还有4块多,4块5、4块6啊,现在我们这样的3块5,3块6。”

  记者:“也没人要?”

  皮革城商户:“也没人要,就是差不多我们的本钱拿出去,2/3的本钱也拿不回来。”

  记者随后来到了宝利皮具厂,皮都龙头企业的招牌依然悬挂在企业里面,厂区里面同样也是井然有序,去年还能零星见到的皮革成品如今已经见不到了,存留下来的制革设备已经是锈迹斑斑,厂区内无法找到工作人员,记者只能再次向门卫询问情况。

  记者:“我们企业现在生产吗?”

  门卫:“没生产啊,今年都没生产了。”

  记者:“你们老板呢,老板在做什么?”

  门卫:“老板现在在杭州了,在厂里没事做,在杭州。”

  门卫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这家曾经的龙头企业,从去年开始就没有生产,老板也是好久都没有见到了,一直在外地从事其他的生意,记者又来到了隔壁的峰丽皮革公司,公司的黄开锋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正处在停产状态。

  温州峰丽皮革公司董事长黄开锋:“现在不正常了,现在基本上是半做半停的,没有全部在做,全部在做数量就到了,一个月几万张下来,成本提高,订单少了,就是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意的好坏,流转的不快了,停掉了。”

  成本提高,订单锐减,使得黄开锋现在的生意非常难做,他现在不得不停掉厂里的正常生产,事实的上在水头,像黄开锋这样今年能够生产的皮革企业已经为数不多了。

  黄开锋:“基本上39家,我看正常的做了,没有十来家了。”

  黄开锋告诉记者,整个水头镇现在只有39家制革企业,今年以来,仍然坚持生产的企业已经不到十家了,不到三分之一,而即使开工的企业也像他的一样,企业不能正常地生产,主要问题是订单的锐减。

  黄开锋:“就是主要鞋厂来自东莞,东莞去年鞋厂倒闭了几千个,厂倒了几千个没有人做鞋了,这个鞋料就出不去了。”

  上游企业的大量倒闭直接影响了皮革企业的销售,黄开峰明显感觉近一段时期以来,自己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正处在最为艰难的时期,订单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产品的大量积压。

  黄开锋:“今年的经济情况形势很不好,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基本上没有单子,所以货接来这么多,你看,二楼,三楼这里还有一楼都是货。”

  水头镇的皮革生产企业现在还是没能从危机中走出来,不过我们前面提到过,水头镇的外贸出口的整体业绩并没有因为皮革加工业萎缩而走低,相反继续保持了大幅增长的势头,当地到底是哪些产业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充当外贸出口的领头羊?

  温州诚达带业有限公司人事部总监王文绪:“现在是满货生产,工人一般都,因为客户来的时候要求交货期比较紧,所以我们要加班加点在干活,现在都在加班加点干活。”

  在诚达皮带公司,王文绪告诉记者,现在企业接到了大量的出口订单,企业需要加班加点的生产满足出口,而王文绪清晰的记得就在去年下旬,企业正面临的确是生存的问题。

  王文绪:“一条皮带比如说是卖出去是27块美元,我们的成本要29块,要调补两块钱,这样企业生存就很难了,就不能,再亏下去企业就到不了,就破产了。”

  当时出口一条皮带不但不赚钱,还要赔钱,在面临利润倒补的同时,企业还要面对订单下降的考验,王文绪坦言当时的企业生存堪忧,不过,不久之后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整的出台,又给予了企业新的生机。

【编辑:闻育旻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